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科创之力 为未来赋能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7-02 08:12   

立足杭州,面向全球,从成立之初,便高起点谋划和定位,大走廊犹如一颗具有全局影响力的关键棋子,成为省、市部署重要工作的有力支点。

今年1月,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建设大走廊与全力筹办杭州亚运会、开工建设杭州西站等并列为工作重点;4月27日,杭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在条例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杭州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促进城市国际化发展,而大走廊,无疑是杭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的主战场和底气所在。

创新为源科技为基

高端要素汇流凝成聚变伟力

接近凌晨,驱车行驶在大走廊上,但见不少楼宇依然灯火通明,繁星点点的深夜里,一大批创意或产品正在这里悄然酝酿、生长,而地球的另一端,美国硅谷的人们也处于上午的繁忙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将大走廊与硅谷拿来对比,二者有相似的创新个性,“硅谷是过去几十年发展的成果,而大走廊必然是面向未来三十年发展的。”不同的是,大走廊的创新更着眼于未来科技领域。

科技创新是大走廊的基因和灵魂!

一段时期以来,大走廊上的创新项目多以商业模式创新、应用端创新为主,存在着基础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当下,我国明确提出“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为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在“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时代,大走廊应当如何保持创新发展的首位度?全力推进“科技重器”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

过去一年,“科技重器”建设方面,大走廊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浙大超重力实验室等三张金名片相继打出,为大走廊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源。

从2017年成立至今,阿里巴巴达摩院已在国际一流技术赛事中获得了近20项世界第一,并落地多项研究成果。已启动了罗汉堂项目建设,罗汉堂首批学术委员会以经济学家为主,包括6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未来将与达摩院一起研究科技创新伴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等新课题,服务全社会。

从“科技重器”公布的发展计划中,我们再次体会到大走廊的未来感和科技范儿:落户在人工智能小镇的之江实验室,计划今年达到500人,成为国际高端实验室。到2028年,计划招揽2万名人才,成为国际一流实验室;浙大超重力实验室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离心实验室之一,也是浙江省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小镇顺利开园,吸引了阿里——浙大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百度(杭州)创新中心、中乌人工智能产业中心等16个高端研发机构及120余个创新项目入驻;西湖大学获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校园建设正式开工,进入全面建设发展阶段。湖畔大学举行奠基仪式,正式启动建设。

过去一年,大走廊累计签约了28个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涵盖了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科技金融等多个领域,同时中小项目投资热度不减。宽阔的大走廊上,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紫金众创小镇、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云制造小镇、云安小镇……各创新平台正多点开花,大走廊“串珠成链”的愿景和布局已初步实现。

一条大走廊,锻造出一个区域创新极。回归源头,人才是推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大走廊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吸纳全球人才,形成一个牢固的事业发展共同体。

从2016年到2020年,浙江每年从省创新强省资金中安排4.5亿元,支持大走廊建设,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如今,大走廊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770名,从增量上来看,国省千人才等指标基本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杭州的三分之二左右。大走廊已成为全省人才最为密集、活跃度最高、增长速度最快的人才高地。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陈 爽 林锋燕  编辑:实习生 邱雨
返回
”一条东西总长33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的大走廊在城市版图上熠熠生辉:东起西湖区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位于临安区的浙江农林大学,穿过余杭区,一路串起紫金港科技城、阿里巴巴、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承载起杭州“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努力建成国际水准的创新共同体,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浙江创新发展主引擎”的城市梦想。在条例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杭州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促进城市国际化发展,而大走廊,无疑是杭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的主战场和底气所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小镇顺利开园,吸引了阿里——浙大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百度(杭州)创新中心、中乌人工智能产业中心等16个高端研发机构及120余个创新项目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