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环抱中的下姜村,宛如世外桃源。
淳安姜家畈村,兰纳现代农业园,工作人员在修剪火龙果枝条。
编了一辈子筐筐篓篓
想不到老了还能靠这个拿工资
说话间,姜林村遛弯回来了。他端出竹匾,拉出竹椅坐定,开始“上班”了,纤薄的竹篾在他长满老茧的双手间欢快地跳跃。
之所以说是上班,因为他的竹编手艺活,被县农办认定为下姜村“手工艺品”展示点,村里给他家挂上了“篾匠铺”的认定牌,称他的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老百姓俗称他“姜一手”。
姜林村的工作地点在自己家的院子里,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工作内容就是编编花篮、水瓶外罩、竹簸箕、鱼篓这些家什工艺品。每个月工资1800元,不算多,但月月有得领,卖出去竹编的收入,算自己的,这让姜林村心里很满足,也特别踏实。他曾一度开玩笑说,自己吃上了“公家饭”。
如今的姜林村,面色红润,他乐意和到访的游客讲“下姜往日的故事”:“以前下姜很穷的,我还上山挖过野菜……15岁拜师学竹编,那时候就是为了讨生活咯,一个大竹筐,两天,卖一块钱。”
谁也不知道,前年,姜德华还带他来杭州看过心理医生。
当时姜德华的奶奶过世了,作为儿子的姜林村非常悲痛,不巧又崴了脚,在家躺了半年。自己的儿子不在身边,他在家闲着没事做,东想西想,精神上有点抑郁。
姜德华劝父亲,没事做做竹编,打发时间。可自己干了一辈子的活计,就跟农民会插秧收稻一样平常,姜林村实在找不到再拾起来的意义。
“现在,这是他的‘工作’了。他跟我说过,编了一辈子筐筐篓篓,到这个岁数了,还能拿工资,真是没想到!”说着姜德华瞟了一眼“工作”中的父亲,姜林村没说话,低着头忙手上的活,他如果听到,心里肯定也是特别自豪。
对儿子的回乡创业,姜林村不再固执地认为,“城市肯定比农村好”,他甚至觉得,回来创业的人多了,早点回来更好。
一上午没见姜德华的母亲,姜德华说,母亲在村里的葡萄园做零活,一天有80元的收入。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各有各的“事业”忙活,这是如今下姜村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