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500万人!浙江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系列将全部设置到正高级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4-09 13:00   

优化体系设置

未设置正高的职称系列将全部设置到正高级

“教授级高工”,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个名词,很多人甚至把这一称谓视同教授的正高级职称。实际上,“教授级高工”是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的高级工程师。长期以来,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11个职称系列并未设置正高级职称。通过此次改革,我省原来未设置正高的职称系列将全部设置到正高级。

省人力社保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程爽告诉记者,这一改革举措正是通过打破专业技术人才的“天花板”,拓展其成长空间而更有“奔头”,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工程系列的正高级职称名称就是“正高级工程师”,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我省还将有望出现正高级经济师、正高级会计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乃至正高级船长、正高级领航员。

从今年开始,省行业主管部门将结合本行业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制定本系列正高级的具体评价标准和办法,成熟一个增加一个,评价标准将以培养和造就全省“行业大家”为导向,并以此带动本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如果说层级设置是推动职称制度的“纵向改革”,那么专业设置就是进一步推动“横向改革”。

过去,由于职称评审中专业设置普遍较为宽泛,为了突出人才评价的精准性,我省去年以来在工程领域职称制度改革就针对这一问题推进分类评价改革的相关试点。

“原有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29个系列设置一直没有变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据省人力社保厅副厅长宋云峰介绍,我省的职称制度改革将优化职称专业,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特点细化设置职称专业类别。例如,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在我省的发展,将会集聚大量人才和企业,职称专业设置也必须紧跟需求,提供人才评价服务。而对设置不规范、专业性不强、纳入淘汰范围的落后产业的职称专业,则相应地需要进行精简。

值得关注的是,职称制度改革还将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社会管理、养老服务等领域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与吸引力,推动解决职业农民、社会工作师、养老护理人员短缺问题。

完善评价机制

针对不同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外语、计算机还要不要考?论文还要不要写?这或许是很多专业技术人才对职称评审改革关切度最高的疑问。

“‘要不要’的问题,实际上应该从“需要不需要”中找到答案,而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对待。”程爽告诉记者,以外语和计算机为例,二者固然是专业技术人员重要的能力素质,但是评职称显然不能对所有系列、所有职业、所有人员都不加区别地提出统一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根据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计划,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再作统一要求,而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对职称外语、计算机不作统一要求,并不是一概不作要求。”程爽指出,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掌握对自身工作有关、有用的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技术,帮助提升其专业技术工作水平,这才是外语、计算机在职称评价乃至专业人才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同样,职称评审也不能对所有系列、所有职业、所有人员都不加区别地提出论文要求,不能简单地数论文数量、引用次数,看发表刊物级别,形成论文崇拜。因此,我省将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探索以专利成果、教案、病例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的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

据介绍,为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我省在职称制度改革中着重优化评价标准的指标设计,对不同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同时,评价标准将把定性的标准逐步改革为体现实际工作能力业绩的量化考核指标,提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代表作品、教学科研成果等标志性业绩的分值权重。通过坚持以用为本的业绩导向,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吴振宇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启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情况。对于我省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带来了不少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