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现!莫角山南边发现一个更大的仓储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12-14 08:52   

外郭城

出了城墙,就是外郭城了。

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高村、卞家山、杨家村、文家山……听名字,是不是就有了一些“郊区的味道”?

它们都是长条形的高地,人工堆筑而成,差不多有6.3平方公里。

在这些地方,考古人员先后找到了木板河岸,说明当年良渚人临水而居;有古河道、码头,还有平民墓地。

但是考古人员找来找去,最终证实,整个良渚古城,不管是内城还是外郭城,甚至是外郭城外附近,都没有发现有稻田。

这说明什么?

早在良渚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城乡分野。

那时候,古城内没有一个农民,住的都是手艺人,像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不管是什么,手里有技术,就有本事留在了城里。

农民都去哪了?王宁远说,种稻子要往开阔的地方去,地方够大才行,都往城外开阔的平原去了。

古城外的近郊,目前也已经勘探了15平方公里,新发现遗址160多处。这些近郊可能就是农民生活的地方,勤恳种地,往城里供应粮食。

外围水利系统

5000多年前,人们大规模搬迁到良渚时,看到了它的种种好,比如粮食、交通等,但是,聪明的良渚人,也早早就看到了它的风险——

西部山地,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年降雨量有1600-1800毫米,雨季经常山洪暴发,一旦暴发,对稻田和村庄来说,就是灾难。

当年的良渚人已具备全流域的水环境规划和改造能力,水利系统建得很聪明。

他们发明了“草裹泥工艺”,先用淤泥堆筑,外裹黄土。这些土并非散土,而是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形,码成坝体。考古人员找出一个个草裹泥包时,就在草里面,竟然还开了朵花! 这些草裹泥包,有些像现在抗洪抢险用的麻袋装土,抗拉力强,不易崩塌。

那时候,没有工具更没有模型,连运输都不方便,按照推测,应该是工程现场分组劳动,一组人制作草裹泥,一组人负责传递,另一组人堆筑坝体。

就是靠人力,良渚人在古城外围建起了一个11条坝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

就是因为有了发达的水利系统,作为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良渚文明在进入犁耕农业的同时,使得农业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等诸多领域的进步。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云 制图 连诚  编辑:余彦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