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90多岁的老人还知道它
小时候进过车间摸过飞机
中杭厂在杭州的短短3年时光,似乎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中,只存在于少数人的回忆中。
今年65岁的顾国泰是土生土长的笕桥人,但他也是直到40多岁开始挖掘杭州城东文史资料时,才得知有个飞机制造厂。顾国泰从记忆库里搜索了一遍,“我说得上来的笕桥老人中,知道飞机制造厂并还健在的,就只有90多岁的义志根了。义志根和另外两位已经过世的王根来、夏潮鸣老人,小时候是笕桥机场儿童防护团的成员。当时他们还是小调皮,时常跟着混熟的守卫哨兵进入制造厂里玩,进入车间摸摸真飞机。他们和我说那些制造车间里的八卦,比如塘栖有个铜匠手艺很好,就被挖来做机械师,后来娶了笕桥当地一个很漂亮的姑娘。”
今年78岁的杭州老人金垒允是中杭厂员工的后代,1939年4月生于云南驿,当时中杭厂已经西迁到垒允。他的父亲金超从焊工学徒做起,后来一直到做到焊工车间的第一副工长。出生3个月后,金垒允随父亲到了垒允。他一直觉得:“当年父亲给我取了这个名字,一定是命运冥冥中的安排。”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金垒允开始做中杭厂史料挖掘工作,他和另一位现居住在加拿大的中杭厂后代王敏,将多年来收集的各种史料,包括1260多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汇编成了一本《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奉献》(书名暂定,即将出版),而这次杭州市政协举办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1934-1942年)史料图片展”,很多资料就来自这本书稿。
杭州作家孙昌建两年前专程跑到南京,拜访了当年的中杭厂员工、时年98岁的朱亚泉,那是他第一次真正知道这个飞机制造厂,“我实际上是去采访‘八·一四’空战以及当时笕桥一带的社会风情的,得知飞机制造厂,是意外的收获。此前虽然也看到过一点文字资料,我一开始只以为它是做修配的小厂,也就是个飞机的4S店。”孙昌建回忆,“朱老一边口述,一边还用笔为我绘制中杭厂的平面示意图,还时不时地用英语清楚报出那些飞机的名称和他美国师傅的名字。朱亚泉说80年前的飞机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他说那时只有飞机的机身是钢做的,其他都是用木头做的。”
后记
中杭厂、飞虎队以及第一批中国空姐
美国杂志刊登《中国航空公司的传奇》的中航空姐合影
中杭厂在8年里,共组装、制造了600余架不同类型的飞机(杭州时期235架飞机),成为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修造飞机最多的飞机制造厂。在搬迁到垒允后,“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称“飞虎队”)以中央飞机制造厂员工的身份,来华参战,有两个中队就驻扎在垒允。
1942年飞机厂自炸后,2000多名员工解散,其中很多加入了后来的中国航空公司,投入到保障驼峰航线的战斗中。当时中航有飞机60架,在国际民航协会成员中,排名第8位;还开中国航空客运之先河,首招空中女服务员即“空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