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座贵族墓葬 男墓脑袋朝南 女墓脑袋朝北
牛腿骨上一道锯痕,说明王城里还有骨作坊
河道里挖出的陶器碎片、已经炭化的稻谷,无言地诉说着5000年前古人的生活。 记者 朱丹阳 摄
5000年历史的良渚古城,前前后后考古考了80年,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新闻见诸媒体,这些“碎片”让我们好奇无限,它有故宫那么大吗?地底下埋了什么宝贝?当年都住了哪些人,他们又是怎么生活的?
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考古学会、浙江省考古所、杭州市考古所、宁波市考古所等15位专家学者,近日选出八个项目,作为今年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良渚,再次上榜,而且排位第一。
因为,过去我们一直在外围考古,今年终于弄清了它的核心所在——王城的布局。
昨天,我们去了趟良渚古城,省考古所研究员王宁远,带我们穿越回了5000年前的那个城市。
良渚古城很大,从外往内,先是一圈外郭城,再是一圈城墙,城墙里才是王城。这次我们要看的,也就是省考古所今年的重要发现——王城。
贵族墓地
莫角山的西面,早在1986年,就发现了反山遗址,发掘出11座良渚显贵者的大墓,出土文物1200多组,被称为良渚“琮王”“钺王”的两件超大型玉器就在其中,很多学者都认为,这里就是“王陵”。
在反山南面,有个桑树头遗址,这里虽然没有挖掘过,但1971年,有农民在这里种地,挖出了两件大玉璧以及一件非常漂亮的玉璜,明显不是平民所用,可以此断定这里是贵族墓。
王宁远说,之前这么多年,一直都认为,王城的墓地要么是在反山,要么是在桑树头,这次挖掘了夹在两个之间的姜家山,才发现,王城的墓地其实是从北往南一条线,都是墓地。
只不过,这些墓地也分等级。
姜家山上,今年挖出的是14座墓葬,出土文物644件。从文物上来看,姜家山和反山墓地时间很近,但等级要差一些。姜家山档次最高的墓葬,顶多算得上是反山的三四等,相当于反山是“王陵”,埋的是王族,而姜家山埋的是贵族。
但哪怕是贵族,墓葬也是有讲究的。
这次发现的 14座姜家山墓葬,很容易区分,随葬是钺(斧头)的是男性,纺轮的是女性。
随葬品并不出众,有意思的是墓的朝向。
王宁远说,所有男墓都是脑袋朝南,女墓都是脑袋朝北(只有一个女墓例外),男朝南、女朝北,这说明在良渚,男女身份、地位都是有讲究的。
更奇怪的是,反山上的“王陵”是男女分开埋葬的,但姜家山上的贵族们,却是男女混葬,明显更看重夫妻关系。为什么王族要分开,贵族就可以埋在一起?目前有待考证。
可以确定的是,反山、姜家山、桑树头,是王陵及贵族墓地,因为布局都在宫殿的西面,和明代时很像,十三陵就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
选西面是有讲究的,王宁远说,古人讲究住在哪就埋在哪,好比建了房子,都是面朝南坐朝北,在房子西头,或者东头、北头也可以,避开南面,留一个自家墓地。
推荐新闻:
现在的王城宫殿区一片荒芜,只有3个小土堆。
宫殿
王城的正中心,高高耸起,就是它的宫殿区——莫角山。
虽然叫山,但它是一座人工筑成的长方形土台,大约30万平方米。
这个土台一分为四:三个宫殿区,一个广场。宫殿区,分别是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
现在这里一片荒芜、没有建筑,只留下成排的大型柱洞、大片夯土基址,证明着它的宫殿历史。
整个莫角山上,除了这些宫殿,就是平地上建的一个沙土广场,叫古尚顶土台,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450米,高约9米。沿着沙土广场,在南面、东面,也都发现了东西成排、南北成列的9个房子,面积在200——500平方米之间,考据是王城里贵族住的地方。
根据推测,大莫角山上的宫殿,位置最高,应该就是这些宫殿里地位最高的主殿。所以,它面向的沙土广场,也应该是宫殿里要举办重要仪式的时候会用到的广场。问题来了,这些宫殿,是不是住着统治良渚文化的“王”?
现在还不好说。王宁远说,目前有两种推测。
第一个说法,这里就是王城宫殿,住着整个王族,甚至可能“王”就是在大莫角山的宫殿,接受百姓在沙土广场上的朝拜。
第二个说法,可能这里不是住人的,而是拿来祭祀的神殿。这个说法也是有证据的。也是今年,就在大莫角山下的东面,离河边不远,发现了两三万斤稻谷。一扎扎束好的稻谷,还带着谷穗,整整两三万斤,都烧掉了。这些稻谷,昨天我们看到了,经过了5000年虽然已经有些炭化,但依然颗颗分明。
就是因为这两三万斤稻谷,有人提出,可能是拿来祭祀用的,那么这里是祭祀神殿,就说得通。假如说,以后这里可以确认是神殿,那么“王”住的宫殿在哪个位置,就还要继续寻觅。当然,也有个可能,烧掉的是宫殿的粮仓,意外失火。
手工业作坊区
今年,考古首次发现,古城内有手工业作坊区。发现它,是从挖河道开始的。
良渚古城内,河网密布,尤其是宫殿区的东面,有一条钟家港古河道,是城内的南北主干道。资料曾记载,这条1.5公里长的河道,有40米宽,是当时的主干河道,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慢慢消失。
这一次,考古队沿着河道的西岸,一路挖开10米宽,结果发现很多秘密。首先,西岸明显是人工加工过的,有些是用木桩打进去、竹篱笆钉牢,甚至有的木桩上还横着又打了木柱;也有些是垒了石头的,都是为了护岸。
岸边发现了大面积的红烧土,堆积在一起,有些是废弃的房子,有些是倒掉的墙。离它们不远处,又找到了大量的漆木器、木器坯料、燧石石片、玉料、玉钻芯、石钻芯等。
推荐新闻:
它们用来干什么的?
漆木器、木器坯料,是做木器的原材料。比如这次河道里找到一个还没做完的盆,大约30厘米宽、10厘米高,是实心木,但边缘上画了一条线,王宁远说,以前技术还不先进,做木盆,就是画好线,拿工具一点点往里头掏,掏出一个盆来。
燧石石片,很锋利,用来雕刻玉料的;玉钻芯、石钻芯,是钻玉剩下的边角料。
仔细看这些文物,发现当时良渚人虽然做木器还不擅长,但做玉已经蛮先进了,给玉钻孔,孔能钻得像莲子心一样细,工艺很好。
而这些考古发现,并不是要用它来说明古人技术有多好,这在多年前出土的玉器中就已经证实,它们这次的使命是证明了这一带存在木器坊、玉器坊、石器坊,是王城里的手工业作坊区。
昨天,王宁远带我们去看了这些新出土的“证据”,就在文物库的院子里,考古队员们还正在整理,陶瓷碎片、骨头,一件件洗干净,分类。
就在这一堆里,王宁远一弯腰,看到了一块牛腿骨,随手拿起来,瞅了那么一眼,双眼放光,大声喊了起来:“这个好!这个好!你们快过来看,这个实在太漂亮了,绝对漂亮!”
队员们都跑了过来,凑近看,是水牛身上的牛腿骨,蛮粗,就在靠近关节的地方,有一道很明显的锯痕,但不知道为什么,锯了一半,停了。
这就够了。王宁远说,这是一个新“证据”,说明王城里还有骨作坊,古人拿来磨骨针、骨锥。
而且,根据资料推测,王城里,除了宫殿区、墓地以外,最主要的应该就是手工业作坊区了。
还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手工匠人,不止在这里干活,从他们留下的生活垃圾看,吃住都在王城里,能住得进王城,应该也是手工匠人里的佼佼者了吧。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