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下城区全力打造全域中央商务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10-25 08:07   

城市客厅——武林广场

丝绸城特色街区

    与此同时,执法监督力量也下沉到街道,原区城管局、市场监管局游离在街道外的城管中队、市场监管所的管理职能下放到街道,充实了街道一线力量,在街道和部门双重考核的基础上以街道管理为主,真正实现基层一线“权、责、利”的统一。

    不仅是行政机构、事业单位,企业也进行了整合。下城区国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杭州财富盛典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国企单位,性质雷同,职能相近,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两者合并,并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要求,所有人员脱离公务员身份,严格实施企业化运作。此外,还对区投资建管中心和区城建发展公司(区农居建管中心)两家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打破“公务员”“全额事业、差额事业人员”“临聘人员”等身份壁垒,将身份放进档案袋,实行统一管理和考核,以实绩论英雄,甚至临聘人员也可以竞岗任职管理干部,有效调动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

    利民,便民,惠民!

    辖区企业和老百姓的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近年来,下城区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撤销区级议事协调机构65个,清减行政权力事项2600项、非行政许可事项106项。同时,该区还依托各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推进行政审批扁平化试点工作。

    以前成立企业要到5个部门花上十几天时间办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现在实行“五证合一”后,只要在一个窗口2天就能办好。不仅如此,随着智慧化审批不断推进,192项行政权力事项可在线办理,老百姓不用再为一件事“跑断腿”,在家里点点鼠标就能办妥。

    改革的成效同样也体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上。

    ——教育服务改革。优化调整教育服务区,长寿桥小学和安吉路实验学校教育服务区打通共享,新华小学整体并入青蓝小学,长江实验小学新增城北体育公园校区,同时试点推进小升初交互式划片招生。今年全区中考成绩明显进步,平均分比全市高出7.02分,其中安吉路实验学校500分以上的占了46.62%,领跑杭城公办学校。

    ——卫生服务改革。积极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创新公立医院机制体制。今年4月,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浙江天瑞医疗公司成功“联姻”,将医院的经营权、管理权委托给天瑞公司20年。天瑞公司出资1亿元租下一幢楼改善办院条件,引入专业人才,添置医疗设备,开启了小型手术和夜间急诊,并拿出200万元在原有基础上给职工发放奖金,实现了“办院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职工福利有所提高”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为老百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医疗服务。明年,医院还将冲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文化服务改革。在文化服务上,下城区在全国首创《社区文化动态评估规范》《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规范》《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规范》三大地方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迈入“ISO质量认证”时代。同时,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菜单”,提供“点单式服务”。还在全国率先引入“第三方”进行健身器材运行维护管理,并为体育健身群众购买“意外”保险,连续两年做到了全区健身苑(点)建设维护和使用安全“零投诉”。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68名上升至2015年的第4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民生服务改革。为辖区1.6万余户老年人、残疾人家庭提供家电统保服务,一旦家电坏了,只要一个电话,维修人员就会上门免费修理;为2.2万余名8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一旦出现意外身故、残疾以及烧伤等状况,最高可赔付10万元。

    自治,减负,转型!

    “让社区回归自治本位”是下城区打造社区治理“3.0版”的结果导向。

    解放初期,由大伯大妈组成的居委会“1.0版本”以居民自治为主,是社区管理的雏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进,逐渐形成了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建设“2.0版”。

    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已然成为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社工们忙于应付上级指令,要准备各类工作台账、迎接各类考核评比,很少有时间直接服务于辖区居民。对社区投入的钱也越来越多,1400多个社工,一年仅人头经费就达1.2亿元。但是,老百姓的获得感并没有明显提高,居民诉求仍然有增无减。

    时间到了2014年下半年,下城区创立了“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商治理、智慧服务”的思路,积极探索以“回归自治”为目标的社区治理“3.0版”,目的就是要真正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回归自治”就是要实现社区居委会成员本土化,现在下城区各社区本地居民担任居委会成员比例已达到75%以上。从而社工人数大大缩减,一部分有学历、有能力、有干劲的社工由“岗位社工”向“项目社工”转型,已先后有43名社工转型为项目社工,承接了54个社区外包的公共服务项目。

    社区治理还从其他方位推进。对社区进行“减负瘦身”的结果是,社区机构牌子缩减了近80%,考核评比从18项缩减为1项综合考评。真正做到为社区减负,让社工腾出更多时间为居民服务。对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是,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居家养老、社区文化、精神心理卫生等服务,“24小时公益急寻”“好帮手”等一批又一批接地气的优秀公益项目在社区投入运作,走近老百姓身边。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