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匠心凝聚 千人踏水放歌借一面全世界最柔软的舞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9-05 07:19   

    工程技术攻关: 印象西湖团队,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这次演出的地点是《印象西湖》的演出场地。《印象西湖》是张艺谋团队“印象系列”之一,已经成为杭州的文化地标。为了迎接这样一场高规格的文艺演出,印象西湖演出公司从一年前就开始准备。

    其中,看台上的雨棚,是改造工程中的难点。为了打造别具一格的户外观演场所,让贵宾领略“以天为幕”的效果,根据要求,需要在看台上设置无阻挡、全开放式的自动伸缩雨棚系统,晴天时前方无任何立柱阻挡视线、下雨则能自动打开雨膜,以最大限度达到完美舒适的观演效果。

    这个看似完美的设想,有着不可逾越的设计难点:高悬挑、19米的大跨度,关键是前部无柱支撑。

    设计建设者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经过近半年的时间,专家多次论证,方案30多次修改,模拟试验和联动演练无数次,最终,一个高度巧妙的自动伸缩雨棚呈现在大家眼前。

    这个雨棚,由看台后方的5根悬挑式的不锈钢柱作支撑,跨度19米,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每根柱子都是艺术品,雕刻着“西湖十景”和“水波”图案,这些精美的、别具匠心的图案由中国美院设计。白天,柱子是一道风景,夜间,对观演不会造成任何阻隔,遇到雨天,雨膜迅速打开,可为观众遮风挡雨。

    这一年,印象西湖演出公司上下齐心,不畏困难,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创造力,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台演出,印象西湖演出公司还有一大贡献。

    节目最后,贝多芬《欢乐颂》响起,原先《印象西湖》的一段泼水舞蹈,经过改编,以更盛大的场面出现——演员们奋力泼起湖水,《印象西湖》中最令人震撼的道具——巨型雨淋架,在湖面上缓缓升起,喷射出雨雾,将整台演出推向高潮。

    印象西湖艺术团的150名演员,担任了这泼湖水、营造美轮美奂气氛的群演任务。

    台上几分钟,背后是长达数月的艰苦训练。 一个动作,反复练习五六十遍。到最后,演员的手臂几乎麻木,完全是凭借着本能和意志力在动作。

    高温,露天,全程涉水。18岁的演员王瑞,训练期间发烧,吃了几片退烧药又来了。她说:“我不能拖后腿,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印象西湖艺术团先后有十多名演员出现伤病,都是身体稍稍好起来,又投入紧张的训练当中。

    这个平均年龄20岁的团队,赢得了导演组很高的评价。

    不是所有人最终都能出现在舞台上 不能忘记,红着眼睛离开的他们

    昨晚的演出现场,还有一群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给现场贵宾提供导引服务。座位在哪儿,贵宾室在哪儿,洗手间在哪儿……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和热情的服务,解决观演贵宾可能会在现场遇到的问题。

    “这群志愿者非常优秀,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印象西湖负责招募志愿者的工作人员介绍,志愿者来自杭州师范大学,是从几千名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

    杭州身影无处不在。

    本次演出的近千名演员中,杭州演员占到三分之二。

    124人的交响乐团,除了国家交响乐团,还有40人来自杭州爱乐乐团。他们任务很吃重,伴奏基本从头至尾。

    280人的合唱团,除了国交、国家大剧院合唱团,还有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以及杭州青少年合唱团。四分之三以上的节目,都需要合唱团参与。因为人多,在西湖上排练时,每人脚下都贴着数字。

    杭州歌剧舞剧院派出近100名舞蹈演员,印象西湖艺术团150名演员,新青年歌舞团、省艺校的演员与学生,钱江之星合唱团、天使合唱团等童声合唱团的演员……他们是最美的绿叶。

    但是,并非所有参加排练的演员最终都能出现在舞台上。

    根据舞台和节目的需要,排练阶段经过了三次较大调整。一直跟随崔巍排练的杭师大的舞蹈演员的节目最终被取消了。这些大学生,红着眼睛离开了。小合唱团的孩子们,排练动辄到凌晨,有时就睡着在排练场上。最终需要他们放弃时,孩子们抹着眼泪,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依依不舍离开了。

    所有人的奔来和转身,都是对演出最无怨无悔的支持。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张向芳 姜雄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