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匠心凝聚 千人踏水放歌借一面全世界最柔软的舞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9-05 07:19   

    舞蹈演员凌晨在湖面排练。 照片提供 杨允金

 
    《难忘茉莉花》排练现场。汪文文 摄

    张艺谋与崔巍在现场。梁钢 摄

    新华社发

    西湖之上,月光之下,如梦如幻的山水倒影中,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昨晚如花绽放。

    50分钟内,近千名演员踏水而歌。在最自然的美景与全息高科技的自然辉映中,在东西方文化的完美交融里,这台“既有国际范儿,又有中国风,更有杭州味道”的水上交响音乐实景演出,摄人心魄。

    这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又一巨作。用张艺谋的话来说,其中的创排难度,堪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杭州做到了。从一年多前开始,杭州就为这台文艺演出开始了精心的准备。杭州的文艺工作者,以其专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素质,把“诗情画意,美轮美奂”,从诗意变为了现实。

    因为他们深知,要对世界讲出中国故事,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样一台演出,展现的就是中国的软实力。

    导演组讲述那些被放弃的精彩方案: “在西湖上演出,环保重于艺术效果”

    作为此次主创团队核心成员之一,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一年前就进入筹备组,穿梭于京杭两地之间,参加创作会。她和张艺谋在工作中达成的默契,始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合作。

    除了崔巍,核心主创团队中的杭州艺术家,还有阎宝林(合唱总负责人、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八秒合唱团指挥)和杨允金(杭州艺术学校教师,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杭州国际动漫节开幕式)。

    张艺谋是个完美主义者,崔巍对艺术精益求精,阎宝林、杨允金,都是有极致追求的艺术家,当这些人碰在一起,那就是火花不断啊——不断的推翻,不断的否定,不断的煎熬和磨砺。

    二三十遍的修改是至少的——从8月4日大部队进场排练,几乎每天都有变化。排练经常从傍晚开始,直至凌晨,排练结束后,导演组还要开会,一开就开到凌晨三四点。一个一个细节抠,一个一个动作改,才最终呈现了这台不可复制的文艺演出。

    有很多成熟的方案和美丽的设想,最终没有机会跟观众见面。

    比如,两套方案的预备。考虑到天气因素,导演组准备了室内外两套方案。备用演出地点是省人民大会堂。主创团队拿了两套方案,演员也要进行两套排练。

    比如,张艺谋提出,合唱演员随着移动的船只高唱,以及演员们坐着船出来,在湖面上组成一个LOGO。很有创意,画面感也极强,但最后都被否决了。

    阎宝林提出:歌唱是听觉艺术,有点风就是干扰,何况晃晃悠悠的船上?张导的想法很美,但不够现实。

    令人佩服的是,张艺谋很尊重每个导演的专业性,这个方案不行,马上放弃,很快,他又会琢磨出一个新点子。

    又比如,节目最后燃放的烟花,最初设想是:无人机载着烟花,在空中燃放出“G20”字样。大家都叫好,但纠结很久,还是放弃,因为会有信号干扰的问题。

    再比如,有一个吊威亚的杂技节目,演员已经排练好,但到了西湖现场,导演组权衡再三后决定,不用机械,保护环境。于是这个节目也放弃了。

    “真正的艺术要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环境保护重于艺术效果。”面对着西湖这一面山水,崔巍说。

    遭遇各种问题:什么办法可以在水上站稳?隐形眼镜被水冲走怎么办?

    这是最美丽也最具挑战的演出,这是最光荣也最艰巨的任务——

    且不说所有演员都要一点一点抠细节,打磨作品,作为一台全部在水上完成的演出,单是能在水上演出时站稳,就足够挑战人了。

    合唱队员们刚开始在水面舞台上排练,队员总站不稳,还有人摔下来。合唱团总负责阎宝林观察良久,想了个办法,让队员们在8秒钟内变换好队形后,两腿稍微分开站,来保持重心。

    芭蕾舞演员要在西湖上跳《天鹅湖》,难度超过想像——这可能是《天鹅湖》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真实的湖面上跳舞呢。7月1日,崔巍就带领舞蹈团队进场了,在所有演员中是最早进场训练的,穿着特制的防滑舞鞋。一度还有人戴着口罩排练。张艺谋协调会上一问,原来是为了防虫——常有西湖边的小虫子飞进他们嘴里。

    在一次泼水排练中,杭歌一位演员的隐形眼镜被水冲掉了。他坚持到结束,被同事搀出湖面。导演组很细心,决定让演员戴上泳镜来泼水。这个小细节的改动,既防了水,看起来也酷酷的。

    声音穿透湖面的杭州小女孩,默默装台拆台的舞台监督,每个人都黑了瘦了

    高温天气,每天训练,都有人在水里滑倒、扭脚、晕倒,8月初有阵子,救护车就一直停在排练场外。

    杭州爱乐乐团的舞台监督郭向昀,每天要对音响、摆谱架,负责装台、拆台,所以要比乐手早到,比乐手晚归。除了自己团里乐手的乐器,国交乐手使用的钢片琴以及其他大件乐器,也都是杭州方面提供的。每天排练结束,他都要负责把乐器装箱、装车,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因为户外温度太高,不小心碰到谱架上的金属,手会被烫到——高温到什么程度?尽管每天给座椅套上防水袋,也还是有一些椅子耐不住高温变形了。

    这一切,没有人抱怨。尽管每个人都黑了瘦了。

    就连小朋友,也要和大人一样投入高强度的训练。

    大关小学的徐子琪,开学才念二年级。她和著名歌唱家廖昌永一起合唱 《我和我的祖国》。七岁的孩子,学了4年声乐,颇有舞台经验。水上放歌,对声音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穿透力,现场也是配合交响乐团真唱。这个从二十多个孩子里选出来的杭州小女孩不简单,8月中旬才开始学唱这首歌,两天就学会了,一遍遍排练,经常到深夜。

    工程技术攻关: 印象西湖团队,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这次演出的地点是《印象西湖》的演出场地。《印象西湖》是张艺谋团队“印象系列”之一,已经成为杭州的文化地标。为了迎接这样一场高规格的文艺演出,印象西湖演出公司从一年前就开始准备。

    其中,看台上的雨棚,是改造工程中的难点。为了打造别具一格的户外观演场所,让贵宾领略“以天为幕”的效果,根据要求,需要在看台上设置无阻挡、全开放式的自动伸缩雨棚系统,晴天时前方无任何立柱阻挡视线、下雨则能自动打开雨膜,以最大限度达到完美舒适的观演效果。

    这个看似完美的设想,有着不可逾越的设计难点:高悬挑、19米的大跨度,关键是前部无柱支撑。

    设计建设者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经过近半年的时间,专家多次论证,方案30多次修改,模拟试验和联动演练无数次,最终,一个高度巧妙的自动伸缩雨棚呈现在大家眼前。

    这个雨棚,由看台后方的5根悬挑式的不锈钢柱作支撑,跨度19米,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每根柱子都是艺术品,雕刻着“西湖十景”和“水波”图案,这些精美的、别具匠心的图案由中国美院设计。白天,柱子是一道风景,夜间,对观演不会造成任何阻隔,遇到雨天,雨膜迅速打开,可为观众遮风挡雨。

    这一年,印象西湖演出公司上下齐心,不畏困难,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创造力,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台演出,印象西湖演出公司还有一大贡献。

    节目最后,贝多芬《欢乐颂》响起,原先《印象西湖》的一段泼水舞蹈,经过改编,以更盛大的场面出现——演员们奋力泼起湖水,《印象西湖》中最令人震撼的道具——巨型雨淋架,在湖面上缓缓升起,喷射出雨雾,将整台演出推向高潮。

    印象西湖艺术团的150名演员,担任了这泼湖水、营造美轮美奂气氛的群演任务。

    台上几分钟,背后是长达数月的艰苦训练。 一个动作,反复练习五六十遍。到最后,演员的手臂几乎麻木,完全是凭借着本能和意志力在动作。

    高温,露天,全程涉水。18岁的演员王瑞,训练期间发烧,吃了几片退烧药又来了。她说:“我不能拖后腿,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印象西湖艺术团先后有十多名演员出现伤病,都是身体稍稍好起来,又投入紧张的训练当中。

    这个平均年龄20岁的团队,赢得了导演组很高的评价。

    不是所有人最终都能出现在舞台上 不能忘记,红着眼睛离开的他们

    昨晚的演出现场,还有一群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给现场贵宾提供导引服务。座位在哪儿,贵宾室在哪儿,洗手间在哪儿……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和热情的服务,解决观演贵宾可能会在现场遇到的问题。

    “这群志愿者非常优秀,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印象西湖负责招募志愿者的工作人员介绍,志愿者来自杭州师范大学,是从几千名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

    杭州身影无处不在。

    本次演出的近千名演员中,杭州演员占到三分之二。

    124人的交响乐团,除了国家交响乐团,还有40人来自杭州爱乐乐团。他们任务很吃重,伴奏基本从头至尾。

    280人的合唱团,除了国交、国家大剧院合唱团,还有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以及杭州青少年合唱团。四分之三以上的节目,都需要合唱团参与。因为人多,在西湖上排练时,每人脚下都贴着数字。

    杭州歌剧舞剧院派出近100名舞蹈演员,印象西湖艺术团150名演员,新青年歌舞团、省艺校的演员与学生,钱江之星合唱团、天使合唱团等童声合唱团的演员……他们是最美的绿叶。

    但是,并非所有参加排练的演员最终都能出现在舞台上。

    根据舞台和节目的需要,排练阶段经过了三次较大调整。一直跟随崔巍排练的杭师大的舞蹈演员的节目最终被取消了。这些大学生,红着眼睛离开了。小合唱团的孩子们,排练动辄到凌晨,有时就睡着在排练场上。最终需要他们放弃时,孩子们抹着眼泪,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依依不舍离开了。

    所有人的奔来和转身,都是对演出最无怨无悔的支持。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张向芳 姜雄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