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岁的六公园英语角盼“回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3-21 06:48   

“这是目前报名的人,画圈圈的是确定要去的,其他人还要看具体安排,先待定。”

昨天,读者马先生来电说:他从1956年开始一直住在六公园附近,也常去英语角。他认为,英语角早在俞爷爷退休参加英语角的1987年之前就存在了,具体时间在1980年到1982年之间——改革开放后中国就有了学英语热潮,很多学俄语的人都改学英语。马先生的儿子,1984年起就曾在英语角练习口语。

马先生的儿子也说,他1984年从部队回到杭州,一直到1992年左右都坚持去英语角,自己现在还在从事英语翻译工作,还偶尔会去。他肯定,英语角最早并不是俞爷爷发起的。

昨天报名参加纪念俞爷爷活动的郑师傅也说,俞爷爷是把英语角发展起来的人,不过他确实并不是发起人。

郑师傅说,其实他自己来英语角就比俞爷爷早。今年59岁的他,那时还是小伙子呢,已经是英语角的常客了。

他说,记得1978年考上浙江农业大学,3月份上了大一,当时就发现有人在这一带用英语交流了。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学英语都很积极的。正好这附近大概一两百米的地方,原来的法院路上,开着外文书店。那个时候还没有双休,一周只休星期天一天,很多同学都会到外文书店看书、买书,一本英语小册子只要一两分钱,大家买了书后都会在附近

坐下翻阅。”

郑师傅说,当时大家见彼此手上都拿着英语书籍,久而久之,就会在这里用英语交谈一番,基本上上午九十点钟聚在一起,到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各自散开。

“这就是英语角的雏形,没有人刻意发起,是一帮有共同爱好的人自然而然聚起来的。一直要到2000年以后,英语角的时间才逐渐延长,人也慢慢多起来。”

“2005年以后的事情了!”一旁的项阿姨插嘴道,“2005年以后,有人到了中午还舍不得回去,后来还有人拿了点心来当中饭对付一下,然后时间就慢慢延长了,有时候天黑了还有人在!”

项阿姨今年66岁,是英语角十几年的常客,她原来在环北丝绸市场做服装和丝绸生意,一直想学会英语后把生意做大一点,比如做到她一直说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去。

十几年下来,项阿姨的口语已经相当麻溜,不用再做生意已经过上退休生活的她,仍离不开英语角。

项阿姨跟我说,现在来英语角的朋友还没有发展到线上,什么QQ群、微信群,都还没有建。“反正每个星期天,我们几乎是雷打不动在这里,刮风来,下雨来,下雪还来,甚至已经把它当作了一种生活习惯,每到星期天,哪怕不是来讲英语的,都要来这里报个到,露个面,聊几句再走。”

有些外国朋友,特别是在杭州上大学的留学生,也会定期来这里和大家交流。

没有固定主题、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基本上从早上九十点钟开始,参加英语角的人就从四面八方汇拢到志愿军雕像广场,只要有一个人开始用“Hello”(你好)打了招呼,英语交谈就此开始了。

现场没有外国朋友指导怎么办?

“很简单啊,就去‘逮’呗,西湖边老外很多的,很大一部分参加英语角的老外都是我们随便‘逮’来的。”

项阿姨说,他们在西湖边“逮”老外,基本上就是先用“Hello”打招呼,然后对他们说上一句,“Over there,NO.6 park,English corner!”(那边,六公园,英语角!)基本上老外就明白了,感兴趣的就会过来。

王阿姨补充了一句,“俞爷爷就是这么招呼的,不过有时候外国朋友也会有戒备心理,看一大群人围上去心里也会慌,不要来的。俞爷爷就会耐心跟外国人解释,老外都会被他说服的。”

推荐阅读:

昨天你"竖蛋"成功没?春分这天真的有利于竖蛋?

杭州一位牛爸开发听写APP求解脱 网友点赞求升级

你爱我到底有几分?快来测测这份爱情风险评估表

叹为观止!跑酷兄弟在杭州飞檐走壁、花式空翻…

专家教你做"高效能"父母 每天和孩子一起做3件事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张超 文/摄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