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又是11月,又是24日!”昨天一早,杭州地铁集团的一位员工,在朋友圈发出感慨。他所说的,是地铁一号线下沙延伸段的开通。而就在3年前的昨天,恰好是杭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的日子。至此,我市轨道交通的里程,从最初的48公里,增加到目前的82公里。
3年来,杭州地铁从单线运行,升级到1号线、2号线东南段与4号线首通段相连而成的换乘、成网时代。最近刚发布的10月交通运行月报显示:去年地铁成网前,我市地铁日均客流为31.41万/人次,上月,这一数值已经上升到71.05万/人次。从出行人数的变化不难看出,地铁建设的加速推进,为降低这座城市路面交通的机动车出行量,起到了不小作用。
随着地铁线网成形,地面空间已开始发挥减轻城市路面交通压力的作用——住在“魅力之城”楼盘的银行员工小许,上班地点在凤起路中河北路口附近的一家银行。虽然他开车出行,可以很方便地驶入德胜快速路,但他依然选择把车停到地铁九堡站的P+R(换乘)公共停车场,“12元/天的价格,无论从停车便捷度还是用车经济角度来说,都比开车去市区要方便。”目前,地铁九堡站、湘湖站、临平站、江陵路站都实现了P+R功能。未来,地铁金沙湖站也将实现这一功能。
目前,地铁2号线西北段、2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南段、5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共110公里正在加紧建设中,地铁三期规划也将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破解停车难重在创新 新点子接二连三见成效
3
停车难,在主城区的不少老小区,可谓是老大难问题。但不久后,城北叶青兜路一带几个老小区的有车族,就要遇上好事儿了。
记者最近走进新华实验小学的地下空间。这是一座新建的学校,两年多前动工。开工前,治堵办就将新建工程与周边老小区的停车难题联系在一起。“我们向地下‘要空间’,建成了一处拥有近3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停车场的上方,就是这所新建的学校。”治堵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这处地下停车场将会拿出大部分车位,提供给周边如大塘新村、稻香园、红石板社区的居民停车,也可让接送孩子的家长临时停车用,“无论是停车问题,还是学校周边上下学时段性拥堵,都能缓解。”
针对停车难题,杭州这几年来一直在尝试创新。譬如,效果显著的“老小区大封闭”,已在杭州不少城区铺开实施。就在今年,采荷街道的洁莲社区,还引入了互联网+概念——业主安装APP,就可以实现查看车位动态等信息,既提高了老小区停车位的使用率,又规范了老小区道路的秩序管理。
记者了解到,配套城市交通大局的“停车产业化工作”,也在杭州得到了有效推进。据市治堵办通报:目前,我市社会投资(停车场)建设比例30%以上,投资额达到15.4亿元。以东河八号地下停车库为例,运行以来,日均泊位使用率达80%—90%。
目前我市主城区总计有57万个停车泊位,其中15.6万个是治堵工作实施3年来新建的。现在我市的每车拥有泊位数量,已从0.33上升到0.44。
“数据虽然有提升,但停车位的缺口还是明显的。”省治堵办副主任郑黎明坦言,“接下来,我们还会通过建设、清理、布局等方法,进一步寻找停车空间。”
4
交警路面管理
提高道路资源分配效率
在基础建设大步推进的同时,路面管理的效果也很重要。近年来,杭州交警通过单行交通、潮汐车道,提高了道路资源的分配效率。通过设置严管区、试点社区交通共治体系,增强了交通秩序管理的力度。进而,成立交警机动队(TPTU)、诱导事故车通过APP段进行快速处理等方法,不断降低轻微事故对交通的影响。今年又重点开展电动车专项整治等行动,使目前我市非机动车和行人守法率达到了80%以上。
这些数据,是我市开展治堵工作3年来的成果。但是,正如杭州市治堵办所言:由于杭州城市空间结构尚未按规划形成,轨道交通、快速路尚未全面成网,中心区人口岗位仍然高度聚集亟待疏解,部分区域拥堵状况较为严重,核心区停车矛盾较为突出。交通遵章率和文明出行意识仍有待提高。
杭州的交通治堵工作,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