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喜获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
77岁市民谭启晓为此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谭启晓展示他所拍摄的照片。
2006年12月30日,拆迁前的七甲闸村。
2011年4月30日,桩基工地现场。
谭启晓,杭州一名77岁的退休老人。
曾在铁路部门奉献了四十余载的谭老,退休后的十八年里,用镜头记录了身边许许多多珍贵的画面。用他的话说,过去自己设计图纸,为铁路奉献了整个青春,退休后的他想要老有所为,用自己的镜头,为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定格无数个宝贵的瞬间。
随着杭州获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坐落在钱塘江南岸的奥体中心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这其中就有谭老。而且,谭老或许还是关注奥体中心时间最长的热心市民,他第一次探访奥体中心是在2006年底,那时候奥体中心的区块上还是七甲闸村,在此后的九年时间里,他用一千多张照片记录下了奥体中心这朵“莲花”逐渐绽放的全过程。
18岁在北京工作时
第一次摸到了照相机
10月15日,一个温暖的秋日午后,记者拜访了谭老。
谭老把记者迎入家中。这是谭老的生活居所,也是他的“档案馆”,书房和客厅里的木质书柜里,密密麻麻地摆放着标注有《南宋皇城遗址资料》、《杭州铁路设计院院史》、《摄影书籍》等字样的文件夹。谭老自己拍摄的照片,则被精心地收集起来,保存到一个个盒子中。
谭老与摄影结缘,还是在59年前。
“1956年,我从上海铁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位于北京的铁道部设计院工作。当时有个苏联专家前来指导,领导就让我用相片记录下专家在中国工作的点点滴滴,等到他回国前做成相册,当作是一份特别的礼物。”谭老说,当时才18岁的他,第一次摸到了照相机,“这是一台从德国进口的相机,当时也没人教,我就只能自己摸索。”
上世纪80年代,谭老回到家乡,在杭州铁路设计院工作。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从构图、布景、光线等各个方面正规地学习摄影。从80年代到现在,他一共拍摄了5万多张胶卷照片、6万多张数码照片。
“老底子用胶卷都得省着用,按一次快门一张底片就没了,所以构图、光线、快门速度等一定要事先构想好,我甚至会把想要拍摄的画面先画下来,比照后才会按下快门。”谭老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当中有一页是1982年某一天的“西湖日出”,上面画着他想要拍摄的画面,后面还详细地备注了当天的天气情况、选择的快门速度等,看上去简直就像西湖宣传片的一个分镜头脚本。
“那时候年纪轻,可以为了一张照片去西湖边守上好几天,随着年纪慢慢变大,自己关注的点也不再仅仅是自然美景了。”谭老说,想到要用镜头记录身边的历史,他是受到了浙江日报著名摄影记者徐永辉《一户农家四十年》作品的影响,“我也想用镜头,花时间去记录身边平凡生活的点滴改变。”
用千张照片
记录一部奥体中心的“成长史”
谭老与杭州奥体中心结缘,要从2006年12月16日开始说起。
“那天我在电台里听到一个新闻,说奥体博览中心要建在滨江和萧山,以七甲闸河为界,奥体中心设在七甲闸村,博览中心设在七甲闸河以北的萧山区界,我当时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奥体中心从无到有的过程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半个月后,谭老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七甲闸村。此后的9年时间里,谭老骑着自行车往返实地,拍摄了一千多张关于奥体中心的照片,连成了一部奥体中心的“成长史”。而这一切,都被谭老记录在了“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追踪摄影备忘录”里——
2006年第一次到七甲闸村,这里是成片的农田和农居。
2009年的元旦,七甲闸村拆迁工作开始。
2010年1月18日,八万人主体育场工程试打桩。
2011年4月30日,体育场的一圈基础已经打好。
2012年8月31日,二层看台已完工。
2013年3月8日,准备主体育场莲花瓣的钢结构吊装。
2014年4月3日,莲花瓣骨架已全部完成。
2015年5月21日,落日的余晖将“莲花”照得金碧辉煌,别有一番韵味……
“奥体中心建成后举办的第一场比赛,我一定会到场拍下来,算是给这段我用镜头记录下来的历史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说到这番话时,谭老的脸上写满了期待。
推荐阅读:3年后 杭州城西有望打破出行困局
2013年3月8日,体育馆正在进行钢结构吊装。
2014年10月4日,体育馆正在“穿外衣”。
2015年5月21日,已成型的奥体“白莲花”。
办过两次与杭州有关的个展
接下来又有了新的记录对象
除了用镜头记录身边的历史外,谭老还用其他方式来留住杭城的许多宝贵瞬间,并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反响。
2011年8月,他在杭州图书馆举办了“一位市民的西湖申遗情结”的主题展览,整整9柜的展览品中包括了西湖申遗进程的第一手资料、中国的世界遗产画册和名录大全、历年的西湖景区照片、自己手绘的景区地图、展现申遗重要节点的首日封等。
2012年12月,谭老在杭州图书馆举办了“签名封(记者注:签名封是由知名人士亲笔签名和题写的各类首日封、纪念封等)里的故事”展览,展品内容涉及杭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2013年,谭老被评为“西湖达人”;2014年,又被评为“感动西湖十大人物。”
讲起今后的打算,谭老说,自己还是愿意用各种形式来记录身边的历史,以摄影为例,他已经想好了下一个要拍摄的对象了。
“滨江西兴街道的马湖村估计到年底要开始整体搬迁了,我问村里要到了村子的平面布置图,也已先后三次去村子里,拍了不少照片。”
正当谭老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着今后的拍摄计划时,没怎么说话的老伴郑映霞开口了,“你自己说说,跑来跑去拍照片摔过多少跤了,还把自己当小伙子。”
话虽有些责怪的意思,但是郑阿姨的脸上还是带着笑容。“其实打心底里我还是支持他的,他在做蛮有意义的事情。”郑阿姨把记者拉到一边,低声说道。
采访结束前,谭老提议要合个影,郑阿姨拿着相机准备给我们拍照。
“来,相机给我,我架个三脚架,你也一起来拍。”谭老边说边架好三脚架,调好光线和倒计时,拉起相守了53年的老伴的手,站到了记者的身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