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抗战苦旅”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08-25 06:47   

    龙泉虽然地处群山环绕中,但毕竟离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太近,而且离龙泉不远的衢州军用机场,已是日军的重点攻击目标,所以也不安全。1938年1月底,当时的教育部派浙大教授李絜非来浙江,商议运阁书去贵阳保存的事宜。

    为什么要去贵阳呢?童圣江说,贵州处于西南偏远地区,战事还不至于涉及,而且相对于重庆、成都,路途又更近一点,“当时重庆也频频受到日机轰炸,相对而言,还是贵阳比较安全一些。”

    浙江方面起初还有异议,但战局紧迫,也只能同意。于是,140箱《四库全书》被运往贵州,而88箱《古今图书集成》则继续留在龙泉。

    3000公里路程,历经险阻运抵贵阳

    从龙泉到贵阳,是《四库全书》“抗战苦旅”中最艰难的一段,由于很多路段并未修建,道路迂回曲折,路程要比现在多一倍,有3000公里之长。这段路中,除了短短一程可借助于浙赣铁路外,其余都是崎岖的山路,有的地方车都开不过,还得靠肩挑、人拉和船运。

    童圣江介绍,从龙泉到浦城再折回江山的路程中,要经过新岭、王坊、峡口、石后、清湖等二十多个镇。就在峡口过江山溪时,由于路况差、人疲惫、天气恶劣,有一车书翻到了溪水之中。

    这一车书有11箱,3000余册。护送人员急忙到附近村庄招雇工人,到溪里把箱子捞起来,再雇车运到江山县城,并在城隍庙大天井中曝晒。由于书在水中浸的时间久了,晒了两天,水滢如故,因为时间紧迫,参与护送的李絜非不得不将这些湿书装入箱子,重新上路。

    阁书在1938年4月14日被送到了长沙,又在4月25日运抵贵阳,藏在西门外1公里的张家祠堂。此时,那11箱书还是湿漉漉的,这3000余册书,每册每页都必须打开垫上毛纸,再曝、晾,工作要求非常高。

    贵州的气候异常潮湿,俗话说“天无三日晴”,阁书到达时是在春天,老天的脸更是说变就变,负责看管阁书的夏定域带着临时雇工晒书,见太阳高照,赶紧快手快脚摊开,但往往刚摊几排,雨点就下来了,要以更快的手脚收书。大家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项艰苦的工作。

    “由于当时处置得当,直到今天,这3000多册书还是品相完好,虽然仔细看还能看出一些水渍,但没有明显的损坏。”童圣江说。

    时隔9年,终于再回杭州

    从1938年4月25日开始,《四库全书》在贵阳度过了6年多,然而,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来,贵阳都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城市藏有这么一部珍贵的古籍。

    “为了了解当时阁书在贵阳的情况,我们馆多次派人去当地了解,发现很少有人知道这回事情,可见当时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童圣江说。

    然而,贵阳的局势也并不是一直这么太平。抗战后期,日军企图打通桂黔大陆交通线,从广西北直犯贵州。1944年11月,贵州告急。

    1944年12月4日夜里,毛春翔接到通知,说中国军方已派坚固卡车6辆,来帮助运书入川。12月6日,6辆卡车准时赶到,毛春翔雇工数十人,搬运书箱下山,装车。12月8日清晨,车队出发。12月23日,《四库全书》完整运达重庆青木关。

    《四库全书》藏于当时教育部部长公馆隔壁的瓦房中。四大间屋子在山麓,均朝东,地势高适合藏书。而且部长公馆有4名警卫,备有武器,安全亦不成问题。

    1945年8月,日寇投降,阁书回到浙江进入议事历程,但是由于运输困难,经费紧缺,此事还一度搁浅,一直到1946年4月,这项工作才正式展开。

    1946年5月15日,《四库全书》由6辆卡车载运离开青木关。7月5日,经过50天的颠簸,这部古籍终于回到了杭州。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记者 王晨辉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