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监管部门对我们 严厉些再严厉些!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08-07 06:39   

监管 管谁?怎么管?

上述潘先生称,该协会只吸纳电梯生产企业,对纯维保企业则不接受加入协会。

而此前杭州给电梯维保企业的评星定级,也并非政府行为,系杭州市特种设备行业协会组织实施。

电梯运行安全则由质检部门负责监管。

“电梯监管是很长的链条。质检部门对制造、维保单位进行监管,如果维护保养不到位,我们是要监管,但电梯零部件更新不更新,那是物业公司说了算。”袁剑峰说,质监部门对物业公司无法实现直接监管,“很多老小区的物业公司都是短期行为,做两年就走掉了。”

质监部门曾遇到过一个小区,物业公司不肯更换应定期更换的电梯齿轮箱润滑油。几年后,物业公司撤走了,但随后电梯齿轮箱也报废了,原本单纯的保养问题,最后变成必须更换昂贵的零部件。

袁剑峰认为,老旧小区的电梯难题,维保公司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责任,但有的情况原因出在资金落实上。“物业公司或者业主不肯出钱,电梯没法修,只能凑合。如果检验不合格,我们有义务告知要暂停使用。”

“浙医一院,与某小区使用相同品牌的电梯,相同的维保单位,医院的故障率极低,但小区就很高,为什么?”袁剑峰说,“医院里遇到任何故障,该修就修,该换部件就换。小区呢?”

此次新华坊电梯事故中的“维保公司维保不到位”,谁来监管?

袁剑峰说,质监部门一直进行日常巡查、专项督察和大检查,确保维修质量合格。

然而,记者从杭州质监局官方网站上查询到的一份《2014行政处罚公开汇总表》上发现,该局去年作出的11起行政处罚中,无一与电梯行业有关。

袁剑峰则表示,对电梯维保企业的监管处罚,主要由各辖区内的市场监管局(区级质监部门已经并入该局)负责。

作为在杭州电梯企业从事了19年电梯维保工作的资深工程师,赵晓(化名)的看法却是“向我开炮”——“我希望,智能部门的监管还要再严厉一些,处罚还要更重一些。”

乱象 逆循环的市场

资深工程师赵晓分析说,逆循环是这样产生的——

一线品牌电梯公司维保价格每台8000元/年;二线(国产)品牌电梯兼顾效益和品牌,均价5000元/年;

电梯数量大增后,大量中小公司投身这一行,他们的竞争法宝则是压低价格,可能两三千元就接单,小区物业公司最喜欢,一个字,省!

价格低了,钱从哪里赚?小公司的办法就是多接单:按规定人均25台,他们甚至可以接到50台。

人均维保工作量大,工程师就会超负荷。

中小维保公司杀进市场后,还以高薪挖走维修工。

年轻维修工才工作两三年,似懂非懂,被高薪诱惑而跳槽,在新公司中缺乏成熟工程师的提携,电梯维保质量就难以提升。

“我敢保证,很多维修工根本不知道制动抱闸间隙过大(此次新华坊电梯事故机械原因之一)该怎么调整!”赵晓说。

期待 正循环的行业

如何扭转电梯行业的某些逆循环现象?

“你打开招聘网站去看一看,满是招聘电梯维保工程师的。”赵晓说,这一方面说明大量新公司杀进这行,另一方面也说明维保公司最缺的是人。

“如果市场给予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是不会超负荷的。”袁剑峰认为。

赵晓说,目前电梯维修上岗证是准入门槛,但仅有准入门槛完全不够,“退出机制呢?”他认为,监管部门只有加大对维保不到位的公司和人员的处罚力度,提高上岗证的含金量,才能倒逼行业提升。

“比如,对维保人员和企业是不是可以尝试像驾照一样的扣分机制?一旦扣光了分,就5年内不得再入此行。”赵晓说。

赵晓心目中的行业正循环应该是这样的:踢出去不合格的人越多,合格的在岗工程师待遇会越高,这样电梯维保市场价格水平会整体提升,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技师入行,维保服务水平也会整体提升,大家乘坐电梯才更安心。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庞菁涵 记者 黄洪连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新华坊电梯“7·30”事故已经过了一周,但关于电梯安全的话题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