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员”带队出色,社区每个季度有奖励
和糜大姐一样,住在胭脂新村社区的董有许阿姨也已退休20多年。
“年轻的时候忙工作,没时间锻炼,现在可得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董阿姨说,她不但加入了杭州市武术协会,“出师”后还顺利拿到了杭州市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
“学过武术后就知道每天锻炼的好处。”身为“指导员”,董阿姨觉得有必要让社区里的“老伙伴”们一起加入进来。
刚开始,因为社区里的场地有限,她只能带队到西湖文化广场上露天练习。
董阿姨擅长打太极,每天早上从8点到9点,她站在广场上免费教学一小时。渐渐地,和董阿姨一起打拳的人越来越多,到现在这支队伍已经有20多人,周芬花也是其中一员。
周阿姨说,虽然队伍里大部分人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大家的热情很高,社区里举办的比赛,她们总是争先报名。
不久前,周阿姨也通过了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测试,她希望像董老师一样带动更多的人加入体育运动。
胭脂新村社区的工作人员说,眼下社区大约有1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武术、排舞等“大项”,还有羽毛球队和乒乓球队等“小项”。
为了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更大作用,社区不但帮他们找到了对外开放的校园场地,还出台了一些奖励措施。例如一支20人以下的运动队可以获得每季度300元的补贴,20人以上的队伍则可以领到600元。
“专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可以做公益
除了糜大姐和董阿姨这样“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杭州还有一批“专业”体育指导员。两者的区别是“专业”体育指导员可以“持证上岗”,完全职业化,如游泳教练、健身教练等。
24岁的周嘉佩是西湖区体育场游泳馆的一名游泳教练,他的指导员证上标注的指导项目为“游泳”。 “拿到这张证意味着有资格传授游泳技巧和锻炼指导。”周嘉佩说。
但是这种传授和社区里的“体育义工”有所不同,它属于市场化运作,不过专业的体育社会指导员也有义务从事公益活动。
周嘉佩说从去年开始,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西湖区体育场免费开放供市民体验,“这个时候,我们体育指导员就可以发挥作用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能不能年轻些?指导的项目再多一点
连着几个社区跑下来,我们发现“公益”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都是离退休老人,年龄普遍在50周岁以上,而且指导的项目非常集中。
莲花社区有居民3000多户,社会体育指导员有20多人,其中有1/4集中在糜大姐参加的木兰拳和排舞队伍中,她们中年龄最小的也有40多岁。
而像胭脂新村社区,虽说大小体育项目有很多,但人气最高的也是舞蹈类和拳类。
在社区体育中存在这样的年龄分布和项目构成是有一定原因的。
“做公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退休了正好可以发挥余热,只不过适合我们的体育项目比较少,像篮球、足球这种带有竞技对抗性质的项目,我们也指导不来。”糜大姐说。
另一方面,专业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都是年轻人,要他们抽出时间来做公益,非常有限。
糜大姐说,“以前主要难在没地方、没经费、没人指导,现在学校有各种体育器材可以用,社区还有经费奖励,只是指导的项目还不够丰富多样,所以很难吸引年轻人加入到社区运动中。”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