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1.7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
体育指导项目还不够丰富多彩,呼唤更多年轻人来当“体育义工”
从秀“马甲线”到“炫腹”,减肥是个时下的大“热词”,可要想“甩肉”就离不开体育锻炼。
一套科学合理的健身计划、正规标准的运动姿势以及健身器材的正确使用,都是健康减肥的“利器”。只是这样的待遇,听起来好像只有进了专业的健身房才能拥有。
其实,杭州老早就有这么一批人专门为市民免费提供这样的待遇,他们的全称叫“社会体育指导员”,或者通俗点也可以叫“体育义工”。
尽管这个群体就在市民身边,目前已经有17000多人,而且今年杭州还将计划增加1000人,但很多人对他们还不太了解。
日前,记者走访了杭城多个社区,去看看“社会体育指导员”平时都在“指导”什么?
退休后在社区专职传授木兰拳和排舞
如果说社区是“小江湖”的话,那么能在这里传授各类技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当然可以称得上“掌门”。
按照武侠小说里,“开山立派”越早,掌门功力越深,江湖地位越高的节奏,我们特地选择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较早的古荡街道去寻找“掌门”。
在天目山路和丰潭路交叉口的莲花社区,我们在门口问了好几个居民:知不知道社区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大伙儿一脸茫然,然后摇摇头,“掌门”找起来真不容易。
最后社区里的一位热心社工带我们找到了其中一位指导员,她叫糜爱芝。
见到糜大姐,她正在省府路小学的连廊里,伴着神曲《小苹果》,教七八人跳广场舞。
“手要抬高,腰部挺直,跟着我做动作。”糜大姐分解每个动作都讲得很认真。
社工小唐告诉我,别以为糜大姐只是排舞“总教头”,她还懂木兰拳、健身气功等很多种健身项目。
舞曲间歇,我们和糜大姐聊了聊,她今年65岁,退休前是杭州一家丝绸厂的职工。年轻时素爱锻炼,即使退休了也没落下早晚锻炼,经常跟老伴一起爬山。
2005年的时候,糜大姐看到社区里有人在打木兰拳,就练上了,后来还找到了杭州木兰拳协会主席、排舞分会主席黄巧英老师“拜师学艺”。
“黄老师可是全省为数不多的第一批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他直接传授的弟子不下万人。”糜大姐说。
木兰拳协会在杭州有近40个站点,遍布各大城区的街道社区,向市民传授木兰拳,每个站的站长起码都是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还有二三十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出师”后,糜大姐在社区里“招募”弟子,现在她的排舞队、木兰拳队人数已经将近30人。
为了更好地教学,糜大姐还在2008年、2010年先后考取了三级、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运动中。”糜大姐说。
“指导员”带队出色,社区每个季度有奖励
和糜大姐一样,住在胭脂新村社区的董有许阿姨也已退休20多年。
“年轻的时候忙工作,没时间锻炼,现在可得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董阿姨说,她不但加入了杭州市武术协会,“出师”后还顺利拿到了杭州市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
“学过武术后就知道每天锻炼的好处。”身为“指导员”,董阿姨觉得有必要让社区里的“老伙伴”们一起加入进来。
刚开始,因为社区里的场地有限,她只能带队到西湖文化广场上露天练习。
董阿姨擅长打太极,每天早上从8点到9点,她站在广场上免费教学一小时。渐渐地,和董阿姨一起打拳的人越来越多,到现在这支队伍已经有20多人,周芬花也是其中一员。
周阿姨说,虽然队伍里大部分人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大家的热情很高,社区里举办的比赛,她们总是争先报名。
不久前,周阿姨也通过了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测试,她希望像董老师一样带动更多的人加入体育运动。
胭脂新村社区的工作人员说,眼下社区大约有1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武术、排舞等“大项”,还有羽毛球队和乒乓球队等“小项”。
为了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更大作用,社区不但帮他们找到了对外开放的校园场地,还出台了一些奖励措施。例如一支20人以下的运动队可以获得每季度300元的补贴,20人以上的队伍则可以领到600元。
“专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可以做公益
除了糜大姐和董阿姨这样“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杭州还有一批“专业”体育指导员。两者的区别是“专业”体育指导员可以“持证上岗”,完全职业化,如游泳教练、健身教练等。
24岁的周嘉佩是西湖区体育场游泳馆的一名游泳教练,他的指导员证上标注的指导项目为“游泳”。 “拿到这张证意味着有资格传授游泳技巧和锻炼指导。”周嘉佩说。
但是这种传授和社区里的“体育义工”有所不同,它属于市场化运作,不过专业的体育社会指导员也有义务从事公益活动。
周嘉佩说从去年开始,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西湖区体育场免费开放供市民体验,“这个时候,我们体育指导员就可以发挥作用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能不能年轻些?指导的项目再多一点
连着几个社区跑下来,我们发现“公益”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都是离退休老人,年龄普遍在50周岁以上,而且指导的项目非常集中。
莲花社区有居民3000多户,社会体育指导员有20多人,其中有1/4集中在糜大姐参加的木兰拳和排舞队伍中,她们中年龄最小的也有40多岁。
而像胭脂新村社区,虽说大小体育项目有很多,但人气最高的也是舞蹈类和拳类。
在社区体育中存在这样的年龄分布和项目构成是有一定原因的。
“做公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退休了正好可以发挥余热,只不过适合我们的体育项目比较少,像篮球、足球这种带有竞技对抗性质的项目,我们也指导不来。”糜大姐说。
另一方面,专业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都是年轻人,要他们抽出时间来做公益,非常有限。
糜大姐说,“以前主要难在没地方、没经费、没人指导,现在学校有各种体育器材可以用,社区还有经费奖励,只是指导的项目还不够丰富多样,所以很难吸引年轻人加入到社区运动中。”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今年杭州将再增加1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杭州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顾俊俭介绍,社会指导员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早在10多年前,杭州就已经开始培训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这个群体的总数有17000人,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等级分为四个级别。
低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体育运动的专业性要求并不太高,重点是要对某个项目感兴趣而且有一颗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心。
顾俊俭说,近年来各类基层体育运动和组织发展得很快,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这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坦言,目前基层体育组织开展的活动项目集中在拳操、舞蹈、健身气功等,社会体育指导员也以离退休人员为主。
“专业类指导员难在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公益,而公益类的指导员也有难处。” 顾俊俭说。
比如说并非所有的社区、街道都有经费补贴,很多时候无论是组织赛事还是日常的活动安排,都是由指导员自行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吸引更多年轻人,有的老指导员也很难坚持下去。
顾俊俭认为,如果想充分调动社会指导员的积极性,应该建立起一套较为细致的激励机制,例如设立公益积分或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 不过这需要多部门合力解决。
在提升社会指导员的“质”之前,杭州准备先提升量,从城市延伸到乡镇。“今年全市将再增加1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有300人是借助文化礼堂建设安排在各个乡镇的指导员。” 顾俊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