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那一幕幕血染长空的壮烈
曾在笕桥飞机制造厂当机械工的杭州人朱亚泉泪流满面
我亲眼目睹日机在半山上空被击落 也安葬过很多牺牲的空军战士
图为“八一四空战”中的中国空军编队
朱亚泉在向记者讲述当时的事情。记者 王晨辉 摄
“抗战期间,我一直在飞机制造厂工作,见证了无数次空战,也目睹了太多血染长空的场景,真是太惨烈了!”说到这儿,朱亚泉不禁掩面而泣。
今年97岁的朱亚泉是杭州人,1935年进入笕桥中央飞机制造厂工作。
1937年8月14日,正在厂里上班的他,突然发现天空中掠过一架又一架飞机。没过多久,半山方向传来飞机被击落后的巨大声响。
这就是“八一四空战”的一幕,第二天朱亚泉看报纸,才知道中国空军打下了两架日本飞机。
后来,朱亚泉成了一名空军机械士,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他都在为中国战斗机服务,见证了中国空军抗战时期的英勇和壮烈。
和陆军一样,中国的空军部队在抗战时期同样表现不凡,1932年到1945年,壮烈牺牲的空军官兵达6000余人,伤残7800余人,无一人投降。
回想起那一幕幕血染长空的壮烈
曾在笕桥飞机制造厂当机械工的杭州人朱亚泉泪流满面——
我亲眼目睹日机在半山上空被击落,也安葬过很多牺牲的空军战士
英雄,应该永远被铭记
“八·一四”空战时亲眼目睹
两架日本飞机被击落
虽然已经过去了78年,但是“八一四空战”的那一幕已经牢牢地刻在了朱亚泉老人的记忆深处。近日,在南京的家中,朱亚泉向记者细细描述了当时的所见所闻。
在那个年代,通讯远不及如今这么发达,身在杭州的朱亚泉只知道上海要打仗了,其他什么都不清楚。
1937年8月14日下午,他和同事们正在笕桥的飞机制造厂里准备把一架飞机推到外面准备起飞,这时厂区周边突遭日机袭击,不远处的一个油料库被炸起火。
制造厂旁边就是航校,短时间内起飞了多架中国霍克飞机,在半山一带的上空迎击日机。
“那时候,打空战,战机都是平飞的,速度也不快。我看到有两架飞机掉了下来,但不知道是哪方的,心都揪紧了。”朱亚泉说,直到第二天,他翻开报纸才知道掉下来的是日机,感到非常欣慰。
关于“八一四空战”,史料是这样记载:1937年8月14日,日军鹿屋及木更津海军航空队18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14时50分由台北松山机场起飞,轰炸大陆沿海机场,其中9架飞临杭州笕桥机场上空,因天空乌云密布,能见度极差,投弹命中率不高。中国空军第4大队在高志航大队长率领下,驾驶霍克-3战斗机腾空迎战,从云层上摸索到云层下,发现敌机后,立即占据有利位置,展开攻击。日机慌乱投下剩余炸弹,企图逃跑,但中国空军紧紧咬住日机,瞄准开火。一阵短暂的空战,高志航等人共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而第4大队仅有1架战斗机轻伤,首创中国空军抗战中一次空战3比0的光辉战绩。
至今仍能用英语
报出当年战机型号
朱亚泉所说的厂,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简称中杭厂),位于杭州笕桥。1935年,17岁的朱亚泉经人介绍来到厂里当练习生。
朱亚泉说,中杭厂的规模听说当时在亚洲是最大的,厂里可以同时装配十几架飞机。员工也很多,他的工号是373号,厂里还有七八个外国的工程设计人员,总工程师是美国人阿诺尔德,监理是著名航空专家王助。
朱亚泉所在部门叫机翼部,当时的飞机,是钢木结构的,其中所用的木头叫白银松,从美国进口,三四米长的木头,不能有一个斑点。
“我们每天工作8小时,厂里的管理非常严,每天上班要打卡。笕桥航校就在我们边上,不过我当时和航校学员的接触并不多,就是交接飞机的时候,会简单聊上几句。”朱亚泉回忆说。
在中杭厂期间,他学了很多有关飞机原理、结构的知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飞机机械工。由于经常和外国工程师交流,他还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至今仍能用英语报出当年每一种飞机的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