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姐看见有垃圾分错,就很自然地分拣起来
垃圾分类的观念虽已深入人心,但知行合一却不易。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杭州九莲社区以及其他老小区,了解到虽然社区人员做了很多努力,但老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仍然推进迟缓,存在“缺乏奖惩措施”等五大难点。为此,早报请广大读者帮忙来出出主意,怎样破解老小区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瓶颈”。
昨天,不少读者打进本报96068热线,为老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支招,其中家住杭州文华社区绿洲湾小区的王阿姨告诉记者,小区有支特别负责任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推进垃圾分类的经验,可以和大家说道说道。
最近,这支志愿者队伍还在社区的帮助下,申报了杭州西湖区“社区微公益创投”项目,或许很快,志愿者服务队将得到一笔资金,用于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各项服务,许多想法也能付诸实践,而志愿者们也将拿到一笔补贴性“工资”。
建议社区应该经常开环保课 二维码管理方式值得推广
小区里的垃圾该怎么管?昨天,本报4版《老小区垃圾分类为何深陷“瓶颈”》报道见报后,许多读者打进电话,说说自己对垃圾分类的看法:
家住杭州古北社区的赵瀛洲说,他常常看见有拾荒者在垃圾桶里乱翻,很容易把已经分好的垃圾弄混,尤其在一早一晚,常看到有人在乱倒装修垃圾。“我认为社区要长期坚持给居民上环保课,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才能把垃圾分类做好。”
杭州市民童先生说,现在家庭用的垃圾袋,没有大小之分,有的家庭人口多,需要用大的垃圾袋,有的家庭人口少,不需要很大的垃圾袋,建议可以分类按需发放。
而大部分读者都提到了一点:很多小区居民把垃圾一股脑儿装进一个袋子,有的甚至直接随手将垃圾丢在马路上。因此使用二维码的管理方式很好,能够加强管理,同时实行奖罚措施。
“我们小区的垃圾袋上就全部印有编码。”家住城西的王阿姨打来电话说,“不过,单有编码还不行,还得有志愿者去查垃圾袋上的这些编码。”
小区里有一支志愿者队伍 每天两次准时“翻垃圾桶”
王阿姨所说的志愿者队伍,就在杭州古荡街道文华社区。昨天,记者找到了这支队伍的带头人——绿洲湾小区前业委会主任陶宝丽,今年68岁,小区居民都亲切地叫她“陶大姐”。
去年5月,她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一共7个人。“我们小区一共7幢楼,每幢楼一个志愿者。”陶大姐说,“一个星期7天,刚好每天一个志愿者值班。”
每天上午9点、下午2点,值班的志愿者就要在小区里巡逻查看垃圾分类情况,小区共有3个垃圾点,1处垃圾房,每个地方的垃圾,志愿者都要把垃圾袋解开来,看看有没有混装垃圾,并把看到的情况,对应垃圾袋上的编码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