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姐看见有垃圾分错,就很自然地分拣起来
垃圾分类的观念虽已深入人心,但知行合一却不易。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杭州九莲社区以及其他老小区,了解到虽然社区人员做了很多努力,但老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仍然推进迟缓,存在“缺乏奖惩措施”等五大难点。为此,早报请广大读者帮忙来出出主意,怎样破解老小区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瓶颈”。
昨天,不少读者打进本报96068热线,为老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支招,其中家住杭州文华社区绿洲湾小区的王阿姨告诉记者,小区有支特别负责任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推进垃圾分类的经验,可以和大家说道说道。
最近,这支志愿者队伍还在社区的帮助下,申报了杭州西湖区“社区微公益创投”项目,或许很快,志愿者服务队将得到一笔资金,用于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各项服务,许多想法也能付诸实践,而志愿者们也将拿到一笔补贴性“工资”。
建议社区应该经常开环保课 二维码管理方式值得推广
小区里的垃圾该怎么管?昨天,本报4版《老小区垃圾分类为何深陷“瓶颈”》报道见报后,许多读者打进电话,说说自己对垃圾分类的看法:
家住杭州古北社区的赵瀛洲说,他常常看见有拾荒者在垃圾桶里乱翻,很容易把已经分好的垃圾弄混,尤其在一早一晚,常看到有人在乱倒装修垃圾。“我认为社区要长期坚持给居民上环保课,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才能把垃圾分类做好。”
杭州市民童先生说,现在家庭用的垃圾袋,没有大小之分,有的家庭人口多,需要用大的垃圾袋,有的家庭人口少,不需要很大的垃圾袋,建议可以分类按需发放。
而大部分读者都提到了一点:很多小区居民把垃圾一股脑儿装进一个袋子,有的甚至直接随手将垃圾丢在马路上。因此使用二维码的管理方式很好,能够加强管理,同时实行奖罚措施。
“我们小区的垃圾袋上就全部印有编码。”家住城西的王阿姨打来电话说,“不过,单有编码还不行,还得有志愿者去查垃圾袋上的这些编码。”
小区里有一支志愿者队伍 每天两次准时“翻垃圾桶”
王阿姨所说的志愿者队伍,就在杭州古荡街道文华社区。昨天,记者找到了这支队伍的带头人——绿洲湾小区前业委会主任陶宝丽,今年68岁,小区居民都亲切地叫她“陶大姐”。
去年5月,她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一共7个人。“我们小区一共7幢楼,每幢楼一个志愿者。”陶大姐说,“一个星期7天,刚好每天一个志愿者值班。”
每天上午9点、下午2点,值班的志愿者就要在小区里巡逻查看垃圾分类情况,小区共有3个垃圾点,1处垃圾房,每个地方的垃圾,志愿者都要把垃圾袋解开来,看看有没有混装垃圾,并把看到的情况,对应垃圾袋上的编码记录下来。
翻垃圾桶,其实是蛮脏的,虽然志愿者们都“全副武装”,“有围裙、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陶大姐说,“不过天热,味道还是蛮冲的。”但是近一年下来,这样的巡查一天也没落下。
记录下来的编码和垃圾分类情况,陶大姐会对应到相应的住户,给他们评星,每隔一个半月就公布一次,“好的差的都公布。”她说,“垃圾分类分得差的,一开始不点名批评,只公布垃圾袋编码,让乱扔的业主自己心中有数,如果屡次不改,就直接点名了。”
没想到,这么一张小小垃圾分类“红黑榜”,小区业主们还挺重视,“从去年到现在,大家越做越好,现在我们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率已经达到75%左右了。”陶大姐笑着说,“而且有些没有得到表扬的人,还会到我这儿来申诉。”
对于垃圾分类的“困难户” 有个办法就是“跟”
昨天中午,记者在绿洲湾小区转了一圈,发现在2处垃圾桶和1处垃圾房,垃圾分类都没问题,厨余垃圾放绿色垃圾桶,其他垃圾放黄色垃圾桶。记者随手拿了个厨余垃圾袋,解开查看,里面有笋壳、菜叶、鱼骨头,没有其他杂物,甚至连餐巾纸都没有。
不过,还有一个垃圾点,仍然有垃圾混放的现象。看到这一情况,一手撑着伞的陶大姐,很自然地直接分拣起来,“我们小区确实也有垃圾分类的‘困难户’,垃圾分类做得不够好。”陶大姐说,对这些“困难户”,有个办法就是“跟”。
由于绿洲湾小区是业主自治,小区保安队是业委会自聘的,所以保安队长储德连也会来帮忙管垃圾分类的事。
“哪几户人家不愿意垃圾分类,我们心里都有数。”储队长说,“所以一看到他们来扔垃圾,我就会跟着,让他们打开垃圾袋让我看看。”
小区有个中年人,据说还是大学老师,总不愿意分厨余垃圾,“一看见我喊他,就说没时间。”储队长说,“还硬说只要是厨房里出来的,不管是垃圾袋还是酒瓶,就是厨余垃圾。我让他去看看垃圾分类的宣传展板,他又说懂得比我多。”对于这样的住户,储队长只能苦口婆心地劝。
也有原本的“困难户”,后来慢慢变好了。“7幢原来有个出租户,是个年轻姑娘,从来不分垃圾。”陶大姐说,“有一次她出门扔垃圾,刚好被我碰上了。”
陶大姐不出声,一路悄悄地跟在姑娘后头,只见姑娘“嘭”一声,把明显装着易拉罐、纸盒之类的垃圾袋,往厨余垃圾桶扔,这时,陶大姐把姑娘叫住了,“我让她把垃圾袋捡出来。”姑娘脸上神色很尴尬,支支吾吾地嫌脏,不愿意捡,“我坚持着,一定要让她拣出来放到其他垃圾桶里去。”陶大姐说,“后来她只能这么做了。”
后来,这个年轻姑娘垃圾分类就做得挺好,有时候碰到陶大姐,还会主动把垃圾袋解开给陶大姐看,“估计是怕我再让她从垃圾桶里捡垃圾袋了吧!”陶大姐哈哈大笑。
有问题上小区QQ群交流
良性发展还需寻求支撑
陶大姐做了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小区居民有什么垃圾分类的问题,都会找到她。“我们有个QQ群,大家都在群里交流。”陶大姐说。
记者加入了这个QQ群,发现群里关于垃圾分类的讨论很有意思,有人问:“头发算其他垃圾吗?”也有人问:“贝壳和蟹壳是不是厨余垃圾啊,能不能放进厨余垃圾袋?”
垃圾分类,在绿洲湾小区真的已经深入人心,并且落实到了行动上。许多居民都说:“垃圾分错了,挺不好意思的。”也有人对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向志愿者们致敬,我们有时扔垃圾袋都嫌脏,更不要说把别人的垃圾袋打开检查了!”
有什么事情,陶大姐也会在群里公布,比方说领垃圾袋,“让大家抓紧时间领,方便核查。以前总有居民使用很早之前的垃圾袋,上面的编码很难查找核对。”
从编码记录,到对应到业主,所有工序全部手工操作,因此相当繁琐,陶大姐有专门的一个本子,记录小区每户人家的垃圾分类情况,密密麻麻记了大半本。
陶大姐告诉记者,粗浅的垃圾分类,大多数居民都已经能做到了,也慢慢形成了习惯,但要良性发展,还需要经济上的支撑。
“一定的宣传活动还是需要的。”陶大姐说,“在初期,现有的成果还是需要不断巩固;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还需要请专业人士来指导;还有我们的志愿者,也需要一定的鼓励,这都需要经费。”
小区垃圾分类
或成“微公益创投”项目
志愿者们也将拿到补贴
正在陶大姐思考接下去该怎么办的时候,一个喜讯传来:今年,杭州西湖区将开展社区微公益创投活动,文华社区把垃圾分类服务作为微公益创投项目进行了申报。
如果申报成功,那么志愿者服务队将得到一笔资金,用于志愿者提供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服务,届时,或许志愿者们也将能有补贴性的“工资”了。
什么是社区微公益创投?负责西湖区社区微公益创投活动、西湖区益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程彦文介绍,这是针对社区服务领域公益项目的公益资本投入,培育扶持充满活力的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简单说,就是政府花钱,向社会公益组织买服务。
程彦文告诉记者,其实政府做的很多事情,就是为百姓服务,但会出现“失灵”的情况,而社区的公益组织或队伍扎根在社区,能够设计并实现更贴地气的服务,“所以西湖区尝试性推出了社区微公益创投活动,这在全国也是有探索性的。”
为什么文华社区会把垃圾分类作为“微公益创投项目”进行申报?“我们觉得垃圾分类必须形成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合力;其次,很多项目最终流产往往是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志愿者服务参与‘微公益创投’后,就能够获得一定的资金保障,避免项目停滞或者流产。”文华社区主任王宇青说。
王宇青告诉记者,自从成立”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以来,绿洲湾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了质的提升,这个月还将邀请浙江大学蓝田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来做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这些细致周到的服务不是光靠社区单一推动就能够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压力,其他小区也值得借鉴。”
据了解,“2015西湖区社区微公益创投活动”目前已进入终审阶段,文华社区垃圾分类服务项目创投成功的把握非常大。如果这次尝试性的“社区微公益创投”活动效果好,将在整个西湖区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