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鲜为人知的西湖“冷知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2-21 06:59   

上世纪50年代初淤积严重的西湖。

拖轮拖着巨大的泥驳船行驶在北山路附近的湖面上。

水深曾经只有55厘米,柳浪闻莺是沼泽地

西湖里挖起来的淤泥派什么用场?

湖底为何会有五代吴越国投龙简……

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太子湾公园……西湖边,大大小小的公园就像一串漂亮的珍珠项链,让西湖倍添风采。

你不知道的是,建国前,西湖边可没有那么多漂亮的公园;你更不知道的是,这些公园都和西湖疏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昨天,“建国初期第一次西湖疏浚珍贵资料展”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开展,几十张珍贵的老照片以及文字说明,展示了1952年开始的西湖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疏浚工程的珍贵影像。

疏浚前,西湖水深只有55厘米 柳浪闻莺成了沼泽地

自唐至清, 历代都对西湖有疏浚。据现有资料, 主要工程有23项。时间间隔100年以上的3次, 最长的168年,20年以下的7次, 最短的8年。

如果,没有历朝历代的疏浚工程,美丽的西湖也许早就不复存在。

这批珍贵史料的捐献者盛国进,他98岁高龄的父亲,曾参与了建国初期西湖第一次疏浚工程。

“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听我爸爸说,那个时候,西湖就是个大泥塘。”盛国进用手指了张陈列在展墙上的照片,摇头道:“瞧瞧,这就是当年柳浪闻莺附近的水域,都成沼泽地了。湖泥都快和水面齐平了。”

清嘉庆后150余年间,西湖一直没有像模像样疏浚过,后果是——到建国初期,西湖湖水深度只有55厘米,水深才只过人膝盖。水底水草丛生, 游船过处,泛起阵阵湖泥。少雨年头, 湖水干涸甚至见底。

为了恢复西湖绮丽风光,同时增加蓄水量, 改善小气候, 1951年,西湖疏浚整治被列为国家城市基本建设项目,专门成立了疏浚西湖工程处,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面疏浚西湖工程。

挖出720万方淤泥 疏浚后水深增加到180厘米

1952年,开始疏浚西湖,先用了一艘链斗式挖泥船从小南湖开挖,再由人工将淤泥挑运至南屏山麓(今太子湾公园)堆放,但是效率太低。到了1954年,西湖疏浚引入了“外援”。上海江南造船厂、上海(黄浦江)航道疏浚公司“加盟”后,西湖疏浚工程终于实现了“机械化”。

机械化疏浚,最先是从昭庆寺(现在的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前的外湖湖面开始的,据说,一天就可以挖出5000方的淤泥。

淤泥挖起来后,用船运送到岸边的吹泥船。吹泥船用高压水枪把厚重的淤泥稀释成泥浆,再经过输泥管道一路输送到松木场、黄龙洞。

盛国进比画着告诉记者,排泥管道直径有30厘米粗,首尾相接,从西湖湖面上一路延伸到各个排泥点。“那时候,哪有现在那么多工程车,挖出来的淤泥,就近填掉就是了。”盛国进说。

当时,西湖边才只有中山、湖滨几个公园而已。而大家熟知的太子湾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就是用西湖里挖起来的淤泥堆起来的,“花港公园、曲院风荷的面积也远远比不上现在,也是用西湖的淤泥扩大了规模。”

据盛国进回忆,挖出的淤泥,填平了昭庆寺周围、花港观鱼、赤山埠、汪庄、刘庄、卧龙桥、茅家埠、金沙港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

西湖淤泥不仅“造”出了好几个公园,还让西湖边的菜农尝到了甜头。“西湖淤泥很肥的,那时候,堆泥后的农田庄稼年年丰收。”盛国进笑道。

历经了6年的疏浚,第一次西湖疏浚工程才结束——共挖出了720万方的淤泥,疏浚前平均水深仅有55厘米的西湖,疏浚后平均水深达到180厘米。

1978年和1998年,西湖还进行过两次疏浚。第二次挖出了20多万方淤泥,而1998年那次,一共挖出了300万方淤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边晓丹 文 通讯员 盛洁桦 记者 李忠 (翻拍)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太子湾公园……西湖边,大大小小的公园就像一串漂亮的珍珠项链,让西湖倍添风采。 你不知道的是,建国前,西湖边可没有那么多漂亮的公园;你更不知道的是,这些公园都和西湖疏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