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迅速扩张 动了谁的“奶酪”?
对于专车目前运营采用的“1+1+1”模式,本报曾两次报道解读。
“1+1+1”,即由专车软件作为发布和接单的运营平台,与各地的汽车租赁公司合作,由汽车租赁公司出车,但不出司机,司机则由各地劳务公司进行调派,性质是“代驾”。
通俗点说就是:客户通过专车平台找到汽车租赁公司租到了一辆“专车”,然后从劳务公司为本人雇了一名代驾司机。
从流程设计上来看,可谓煞费苦心。因为三个环节分属三块监管范畴。其中,平台方归工商管,机动车租赁归属车管局管理,而代驾这块目前属于“灰色地带”,并没有对应的监管部门管理。
记者从杭州交通运管部门了解到,只有从事专车业务的车辆属性是私人车辆及车主本人开车载客,才能将其定性为非法营运。而只要在每个环节内,都按照管理规则规范操作,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之内,的确很难将“专车”定位为“黑车”。
不过,作为市场的“搅局者”,它还是动了别人的“奶酪”。
首当其冲的是的哥。之江客运公司的毛银光师傅称自己与打车软件的关系是从最初的“蜜月期”变成了现在的“摩擦期”。
上半年“烧钱大战”的时候,毛师傅也算是直接受益者。然而,当他习惯将打车软件作为接单的重要渠道之后,他发现一切都在变。
补贴逐渐变少,直至消失,有的只剩下每天早晚高峰的“满单奖励”。不过,用毛师傅的话来说,“赚这个钱不容易,杭州早晚高峰的交通,你懂的。”
到了10月初,毛师傅看见了软件上的“专车”入口。
一开始他也没弄明白什么是“专车”,不过随着杭城路上崭新的“专车”越来越多,身边不少老朋友也陆续投奔了“专车”业务,他开始有了危机感:
“我们每天一睁眼就是230元的班费,而那些专车司机没有任何成本,不用像我们一样压马路接单,你觉得公平么?”毛师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