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最牛壁画 “搬”到浙大来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1-11 06:54   

浙大科技考古队员在“浙大220窟”里。本报通讯员 张鸯 摄

    浙大科技考古队员在“浙大220窟”里。本报通讯员 张鸯 摄

    浙大科技考古团队历时4年,高保真还原敦煌莫高窟220号窟

    敦煌莫高窟第220号窟,中国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洞窟的南、北两面墙壁上,覆盖着创作于初唐时期的大型壁画:南边,舞姬艳服,歌舞升平;北边,药师经变图,静谧安宁。

    这个洞窟是个特窟,大多数国人没有见过里面的壁画.但从明天开始,这个洞窟将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特展《原真记忆 浙大·敦煌》上亮相。

    这其实是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团队,历时4年完成的一件融合了极高科技含量的装置艺术作品。敦煌洞窟里里外外的所有细节,都得到了高保真的还原,可以说是一个克隆的220号洞窟。这对今后的文物保护、修复具有重大意义。

    钱报记者昨天提前去探访了这个克隆洞窟。“浙大220号洞窟”和敦煌老家的石窟在地势、内设上几乎一模一样,它是怎么做到?

    浙大“220号石窟”

    是这样诞生的

    让我们跟着科学家一起,回到4年前。

    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的副教授刁常宇告诉记者,数字采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把洞窟里里外外360度无死角地全部拍摄下来。

    这套照相系统由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研发,它可以向上自动升高到4.5米、通过铺轨道的方式向前无限延伸,它还有一顶帽子——自动调节灯光,保证照片整体效果。

    相机系统工作的时候,从壁画的起始到结束,每分钟拍4张照片,每张照片的拍摄面积是60×40厘米,采样率达到每英寸300个像素,像220号洞窟的一面墙24平方米,需要拍摄五六千张照片。

    拍摄的同时,电子信息已经显示在下一个环节——拼图的系统过程中,拼图最大的难点就是要重现原图的色彩和造型。

    这套系统中的色彩校正系统,抽出了原画的几百种典型色彩,在拼接、制图的同时,校色。浙大的“220号洞窟”中,南北两面壁画的色彩,对原图的色彩复原度高达95%以上。

    而系统中“保持人物身材”的软件,则能够做到将100米长的壁画,整体变形的偏差,控制在1毫米之内。一整面墙的图像采集和拼接过程,需要大约1个月时间。

    电子图拼完成之后,科学家将敦煌墙上的壁画,打印在一种特殊的宣纸上。同时,科学家已经根据三维建模的数据,搭建好了“浙大220号石窟”的建筑,先刷一层泥层,再上一层白灰层,最后粘上打印好的宣纸。

    浙江大学“220号石窟”就这样诞生了。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章咪佳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敦煌莫高窟第220号窟,中国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洞窟的南、北两面墙壁上,覆盖着创作于初唐时期的大型壁画:南边,舞姬艳服,歌舞升平;北边,药师经变图,静谧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