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最牛壁画 “搬”到浙大来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1-11 06:54   

浙大科技考古队员在“浙大220窟”里。本报通讯员 张鸯 摄

    浙大科技考古队员在“浙大220窟”里。本报通讯员 张鸯 摄

    浙大科技考古团队历时4年,高保真还原敦煌莫高窟220号窟

    敦煌莫高窟第220号窟,中国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洞窟的南、北两面墙壁上,覆盖着创作于初唐时期的大型壁画:南边,舞姬艳服,歌舞升平;北边,药师经变图,静谧安宁。

    这个洞窟是个特窟,大多数国人没有见过里面的壁画.但从明天开始,这个洞窟将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特展《原真记忆 浙大·敦煌》上亮相。

    这其实是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团队,历时4年完成的一件融合了极高科技含量的装置艺术作品。敦煌洞窟里里外外的所有细节,都得到了高保真的还原,可以说是一个克隆的220号洞窟。这对今后的文物保护、修复具有重大意义。

    钱报记者昨天提前去探访了这个克隆洞窟。“浙大220号洞窟”和敦煌老家的石窟在地势、内设上几乎一模一样,它是怎么做到?

    浙大“220号石窟”

    是这样诞生的

    让我们跟着科学家一起,回到4年前。

    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的副教授刁常宇告诉记者,数字采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把洞窟里里外外360度无死角地全部拍摄下来。

    这套照相系统由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研发,它可以向上自动升高到4.5米、通过铺轨道的方式向前无限延伸,它还有一顶帽子——自动调节灯光,保证照片整体效果。

    相机系统工作的时候,从壁画的起始到结束,每分钟拍4张照片,每张照片的拍摄面积是60×40厘米,采样率达到每英寸300个像素,像220号洞窟的一面墙24平方米,需要拍摄五六千张照片。

    拍摄的同时,电子信息已经显示在下一个环节——拼图的系统过程中,拼图最大的难点就是要重现原图的色彩和造型。

    这套系统中的色彩校正系统,抽出了原画的几百种典型色彩,在拼接、制图的同时,校色。浙大的“220号洞窟”中,南北两面壁画的色彩,对原图的色彩复原度高达95%以上。

    而系统中“保持人物身材”的软件,则能够做到将100米长的壁画,整体变形的偏差,控制在1毫米之内。一整面墙的图像采集和拼接过程,需要大约1个月时间。

    电子图拼完成之后,科学家将敦煌墙上的壁画,打印在一种特殊的宣纸上。同时,科学家已经根据三维建模的数据,搭建好了“浙大220号石窟”的建筑,先刷一层泥层,再上一层白灰层,最后粘上打印好的宣纸。

    浙江大学“220号石窟”就这样诞生了。

    数字采集下一步

    是要克隆云岗石窟浮雕

    踏进浙江大学“220号石窟”,你会感到地势不平整,这与在敦煌石窟220号洞的感受一模一样。如果连上网络,用平板电脑拍下壁画一个局部,马上能看到这部分内容的文字和视频介绍。

    这些高保真采集的壁画数据,目前已经在浙大内网平台上分享,登录授权账号后即可浏览图像,这里的每一幅壁画,都有几十个GB的大小,但是打开速度只需要1秒甚至更短时间。

    4年里,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与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团队已经采集了敦煌60个洞窟的全部数字信息,拍摄了50多万张照片,容量有15个TB大小。

    可能这么说很多朋友没有概念,在4米高的墙上展示壁画的细节,能够毫不费劲地看出当时画家的用笔,上色的每一个层次。要储存这么庞大的数字画作,需要准备二、三十个红方砖这么大体格的移动硬盘。

    虽然,今年的特展包括目前的数字资源,还暂时只对浙大师生开放,但是将来,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还会继续采集敦煌其余洞窟的数字信息,进行类似“浙大220号洞窟”这样的仿真重建,到时可以有更多的人可以一饱眼福。

    还有一个重磅好消息是,团队接下去除了采集壁画这样的平面文物信息,还将针对雕塑这样的立体文物,进行数字化采样,“接下去我们将参与到云冈石窟的数字采集工作,大量的浮雕,也有办法做同样高保真克隆。”刁常宇说。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章咪佳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敦煌莫高窟第220号窟,中国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洞窟的南、北两面墙壁上,覆盖着创作于初唐时期的大型壁画:南边,舞姬艳服,歌舞升平;北边,药师经变图,静谧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