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1964年西湖影像图,下图为2013年拍摄。对比可发现,原西山路已复建为杨公堤,堤以西的田荡洼地被大片水域覆盖,形成茅家埠、浴鹄湾、龙泓涧等景区。
西湖水面变迁
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
“千顷湖光百尺楼”,古人用这样的诗句来描绘西湖这颗天堂明珠。千顷湖光是个什么概念?
西湖是由于泥沙的淤积,从钱塘江逐渐分离出来的一个泻湖。
在唐代,西湖面积在10.8平方公里左右,湖的西、南部都深至山麓,西部水域大概到茅家埠边为止,比现在的西湖面积大了快有1倍,“澄千顷之波澜”。
到了宋代,面积缩至约9.3平方公里。北宋时,苏轼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堆就的“苏堤”当时基本上位于西湖的中部。
元灭南宋后,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明朝中期,当时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
明朝杨孟瑛任杭州知州时,几经周折,对西湖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淤,并筑杨公堤。西湖始复唐宋之旧,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心亭、三潭印月两个岛屿。
西湖历史上的第一次实地测量是清代雍正年间,当时实存湖面11315亩,约合7.5平方公里。但自清朝中期以后,西湖逐渐衰落,到新中国成立时,大部分湖面被泥沙淤积。上世纪50年代,西湖进行全面清淤治理,形成现在的水面布局。
“围湖造田、城市建设侵占水面、西湖疏浚中挖出淤泥的堆积是西湖水面缩小的主要原因。”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工作人员解释说:“与其说是‘西进’,不如说是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