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南宋西湖图上,西湖边界并不清晰,湖上可见白堤苏堤,但不见杨公堤和湖中诸岛。据记载,当时西部水域到茅家埠为止。
明万历年间的这幅西湖图上,可以看到左侧画出了杨公堤诸桥,还有湖中的湖心亭,这都是明朝几次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淤泥堆筑而成的。
清雍正年间的这幅西湖图上,可以看到右上方处的杨公堤,水面连接湖西群山。湖中多了三潭印月 ,这是1607年疏浚西湖后堆筑的。而阮公墩一直要到清嘉庆阮元治湖清淤后才筑成。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总是让我们惊喜,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引无数游人竞折腰。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西湖景区3天内游客达到187.32万人次,来看过湖的举个手!
西湖美景人尽皆知,但西湖有多大,它经历过哪些变迁,你说得上来吗?
近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现在的西湖面积达6.39平方公里,比1964年的5.6平方公里增大0.7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增加了近1/7。
西湖是怎么变大的,为何在50年间扩张了0.79平方公里?
去年启动的第一次全国地理普查
发现1964年浙江全省域影像图
“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是不是颇有点金庸武侠“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调调?这就是咱们西湖现在的格局。
现在,西湖的面积是6.39平方公里,而在1964年约为5.6平方公里。这些数据是从去年启动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来的。
目前,这项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已取得了一批成果。其中,跟浙江有关的是发现了一批摄制于1964年的全省域影像图。通过与浙江省地理国情普查获取的最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西湖水域面积在50年间增大0.7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增加了近1/7的结论。
往前翻一翻,其实早在2010年10月,在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原浙江省测绘局)公布的浙江省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和湖泊面积的最新数据中,西湖面积增大0.79平方公里等这些数据已存在。
而在此之前,关于西湖水域面积,一直被官方使用的数据是5.6平方公里。这个数据是上世纪50年代测量出来的。
西湖变大的0.79平方公里
扩在哪里?
1964年的西湖影像图显示,湖水面积约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近13公里。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西湖湖水深度平均达到1.8米。
那么,现在多出来的0.79平方公里是从哪里来的?
这与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息息相关,其中2002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西湖西进”工程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湖格局的“西幽”。而这块多出来的0.79平方公里,也是西湖向西“长大”后逐渐生成的。
据资料记载,“西湖西进”区域处于人工气氛已较浓厚的西湖与自然的西部山区的过渡地带,新开挖近80公顷水面,使300年前“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意境重现,西湖再次让人惊艳。
“在2013年的西湖影像图中,可以发现原有的西山路已经复建为杨公堤,扩出来的面积主要集中在杨公堤以西的区域,那里原来的田荡洼地被大片水域覆盖。”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工作人员说,“西面茅家埠周围的大片水域等都是在那个时候恢复的,形成了浴鹄湾、龙泓涧等充满野趣的景区。”
上图为1964年西湖影像图,下图为2013年拍摄。对比可发现,原西山路已复建为杨公堤,堤以西的田荡洼地被大片水域覆盖,形成茅家埠、浴鹄湾、龙泓涧等景区。
西湖水面变迁
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
“千顷湖光百尺楼”,古人用这样的诗句来描绘西湖这颗天堂明珠。千顷湖光是个什么概念?
西湖是由于泥沙的淤积,从钱塘江逐渐分离出来的一个泻湖。
在唐代,西湖面积在10.8平方公里左右,湖的西、南部都深至山麓,西部水域大概到茅家埠边为止,比现在的西湖面积大了快有1倍,“澄千顷之波澜”。
到了宋代,面积缩至约9.3平方公里。北宋时,苏轼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堆就的“苏堤”当时基本上位于西湖的中部。
元灭南宋后,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明朝中期,当时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
明朝杨孟瑛任杭州知州时,几经周折,对西湖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淤,并筑杨公堤。西湖始复唐宋之旧,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心亭、三潭印月两个岛屿。
西湖历史上的第一次实地测量是清代雍正年间,当时实存湖面11315亩,约合7.5平方公里。但自清朝中期以后,西湖逐渐衰落,到新中国成立时,大部分湖面被泥沙淤积。上世纪50年代,西湖进行全面清淤治理,形成现在的水面布局。
“围湖造田、城市建设侵占水面、西湖疏浚中挖出淤泥的堆积是西湖水面缩小的主要原因。”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工作人员解释说:“与其说是‘西进’,不如说是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