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乘客:151路老电车,带我穿越了青春
巴士之家的网友“深秋小院”,是151路比较早的一批乘客。
她说:“如果生命是一段路途,151路带着我穿越了青春。”当时她还是一个从外地到杭州求学的学子,对她而言,151路的终点不是站牌上的拱宸桥,而是一份有些害怕更有些憧憬的自由生活。
当时的151路穿越杭州最繁华的街道延安路,沿途可以到武林门、到湖滨、到解百、到火车站……“所以我们要去市区,要去西湖,要去外文书店,要去别处玩,要去很多地方都要从151路出发,对我而言,它连接着宁静的校园和繁华的都市,它连接着老乡和朋友们的友谊,连接着杭城角角落落的美丽。”
大一的时候,她老是问售票员到哪里要怎么怎么走。等到了大二以后,她已经可以微笑着热心地告诉那些拿着地图问路的人了。
“因为151路穿越杭城闹市区,所以绝大多数时候,它总是拥挤的。人多的地方,就可以读到百态人生。你会看到穿着入时、化妆精致的年轻女子很熟练地抢座;也会看到认真地给老人让座的可爱孩子;有人为让座后没有得到‘谢谢’二字而骂人;也有人让座时没有声音只有默默的笑容……在这里你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愤慨,可以不屑,但若是你用心,你也一定会感动,若是你想,你也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网友“深秋小院”感慨地说。
“架空”队长:花了半年的汗水泪水,为通车铺路
70多岁的潘土根是当年电车线路开通的功臣之一,他的工作就是竖杆架线。
潘土根20岁不到进入公交公司上班。那时杭州公交刚刚起步,硬件设施非常糟糕,被人们称为“万国牌”的拼装杂牌车是当时唯一能用的公交车。因为汽油短缺,公交车只能靠烧木炭或用煤气。
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无轨电车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电车靠电线供电,电线靠电杆支撑,所以竖杆是工作的第一步。1960年6月10日,杭城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始竖杆工作。那年,潘土根19岁。
那时物质资源十分匮乏,更别说像现在这样自动化的设备了。铁洋撬、洋铁铲和铁棍,外加自己发明的“土钻机”,就是潘土根和同事们的全部工具。
他们首先在武林门挖洞,每根杆子都必须埋在80厘米宽、180厘米深的洞里。到了1961年春节,电杆竖好了,就开始拉线。按照施工要求,线距离地面必须要达到5.5米的高度,这种放在现在大家觉得小儿科的事,在当时却是一大难题。没有登高梯,就自己做一辆小车站在上面,一边手推,一边挂线。
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施工进展非常不顺利,当时的电车线都是用铁线一段一段地焊起来的。
有一次,他们在丰乐桥一带辛辛苦苦忙了一夜,但是焊好的铁线一拉就断,再焊再断,大家都急得要哭了。先不说焊不焊得牢,就算勉强挂起来,也经不起折腾。后来请来了专家,大家不眠不休几夜,总算成功了。
“从打下第一根电杆到正式通车,大半年的汗水、泪水,在电车通车这一刻得到了肯定,我们参与架线的工人都高兴坏了。当时杭州市还决定新电车免费乘坐三天,并给大家发放了杭通车纪念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