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辞世 功德永存人已逝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1-08 07:23   

    他在庆春路的稻田一指:

    这是宝地

    连廊墙上陈列的照片上,是1994年邵逸夫医院开院典礼的场景,邵逸夫先生西装笔挺,与一身紫色套装的郑树教授,正微笑交谈,两人的胸前,都带着上世纪90年代最流行的嘉宾“红花”。

    昨晚,记者联系上了刚刚给学生上课回来的郑树教授。郑树教授于1984年到1996年担任原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可以说,邵逸夫医院从孕育到诞生、成长,都与她的大力推动息息相关。

    (以下自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见过邵先生很多次。邵先生非常平易近人,非常尊重人,谦和,也很朴素。他总是面带微笑,讲话时,他带着宁波腔。

    办医院的事情,是在80年代末,我记得是邵先生先提出“想在浙江办一家医院”。那时候,改革开放初期,内地的医疗条件和技术还比较落后,他数次见到我,每次见面,都提出“把医院交给你”。捐资办医院,想法非常好,当时,这个事情也得到了省长的大力支持,曾亲笔写信给邵先生,让我转交。

    前期,我陪着邵先生在杭州选址,当时,他说以后城市会变大,所以我们的车子就往远处开,一直开到庆春路尽头,一片稻田的地方。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在如今的邵逸夫医院对面的一幢小楼,邵先生、方小姐和我一起爬上4楼,眺望这一片稻田,邵先生说,这里好,是“宝地”。这块地,总共100亩。

    这些都就绪,我亲自到香港,拿到了这张捐资7000万港币的支票。

    浙大发展委员会主席

    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缅怀邵老——

    逸夫先生在浙大捐了8幢楼

    那幢艺术楼是一份“嫁妆”

    25年中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超过50亿港币

    捐建项目总数超过6000个

    昨天早上,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先生,在家里接到朋友的一个电话:“邵(逸夫)先生走了。”

    张浚生愣了很久才反应过来:那位像父亲一样的平和、简朴的忘年交;那位光是在浙江大学就捐赠了8个教学楼项目的老先生;那位80多岁,还能一天跑3个省旅游的老爷子;那位爱吃奉化芋艿、晚年每天打坐、打太极的老先生,走了。

    1985年,张浚生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同年,他在香港拜访了邵逸夫老先生,当时张浚生49岁,邵逸夫先生78岁。从此以后,两位建立了笃厚的私交。张浚生称邵老先生“邵先生”,邵老称张浚生“张先生”。

    这幢艺术楼

    是张先生的“嫁妆”

    昨天有网友搜出一张百度上的“逸夫楼”地图,代表各种“逸夫楼”位置的红点密密麻麻遍布全国。有资料显示,邵逸夫老先生25年共捐赠内地教育超过50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过6000个。

    这其中,就有浙江大学的八幢教学楼(其中一幢正在建),分别是:玉泉校区的邵逸夫科技馆、逸夫体育馆、逸夫工商楼、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西溪校区的逸夫艺术中心楼、逸夫科教楼及邵逸夫医院,以及正在建造的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张浚生告诉记者,在这几个项目中,西溪校区的逸夫艺术中心楼,差一点不是“逸夫楼”。

    1998年,张浚生从香港回到浙大工作。他回浙大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筹建西溪校区的艺术中心楼。但当时浙大向教育部申请邵氏基金投建艺术中心楼项目,没有成功。

    1999年,张浚生再次到香港去探望邵先生时,一进门,邵先生就跟张浚生说起,他又改了当年的捐建清单,把浙大的艺术中心楼又加进去了。“今年浙大的艺术中心楼我要投(邵先生投了500万元),这是给我们张先生回去的‘嫁妆’嘛!”显然,这是自己家孩子的一份理想,得挺。

    于是,2000年2月,张浚生的这份“陪嫁”启动建造,到2001年12月,这幢建筑面积1.2万平米、包含四个区块的赭石色宏伟大楼竣工。

    这幢大楼,是浙江大学艺术系专业学生的教学楼;是浙大档案馆、美术馆的所在地;这里曾经举办过马一浮先生的书法真迹展览……让这幢大楼成为一块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也是大家向邵老先生的一种致敬。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章咪佳 王蕊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