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2004年4月30日,邵逸夫先生参加邵逸夫医院十周年院庆活动。
下图:2005年4月,邵逸夫老先生来浙大,张浚生先生陪同。 卢绍庆 摄
育人树德曰慈,救死扶伤曰善:浙大逸夫楼、杭州邵逸夫医院受捐亲历者回忆邵老
1月7日上午,邵逸夫爵士被发现昏迷在香港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住所内,送院抢救无效去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祖籍浙江宁波。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桑梓情深,邵逸夫不是香港最大的富豪,但是持续的捐赠,为他在各地赢得“大慈善家”的美誉。
20年前邵先生捐资1亿元人民币
以西方管理理念建造了现在的邵逸夫医院
邵逸夫医院一出生便风华正茂
到今年5月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满20岁了,从最早的一幢大楼,现在已经有了3幢医疗楼,医务人员从400人增至3000人,病床也从开始的400张,扩增到现在的1341张。
这里,邵逸夫医院,是邵逸夫先生捐赠的唯一一家公立医院,也是内地捐资最大的项目。
我的几位邵医医生朋友,大家昵称自己为“邵跑跑”员工,这源于邵先生的英文名字RUN RUN SHAW,而“邵跑跑”,也让人特别有种奋发的“正能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邵逸夫先生向浙江省政府捐资1亿元(7000万港元),要求以西方管理理念与运营模式在杭州建造一所现代化、国际化的公立医院。1989年10月31日,由邵逸夫先生捐资、浙江省政府配套,以邵逸夫先生名字命名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原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正式破土动工。1994年5月2日,邵逸夫医院正式开业运行。
邵逸夫先生,曾3次莅临医院,第一次是1994年5月2日医院开院典礼,第二次,是2000年夏天,邵先生亲自到医院视察员工的宿舍生活条件,第三次,是2004年,邵逸夫医院成立10周年。
我们承诺邵先生:
要有“四个一流”
记者碰到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教授,他刚刚开完院务会。对于邵逸夫医院的所有人来说,原本这一天,与平时任何一个周二没有不同。
“我清早8点收到香港的电话,邵逸夫先生在家中逝世,刚刚院务会上,大家自发做了哀悼。”
蔡秀军院长18年前到邵逸夫医院,那时,他是最早一批加盟邵医的年轻专家。
(以下自述)
邵先生出资,美国人管理,如同大户人家的子女,又得到好的后天教养。这些“先天优势”,让邵逸夫医院在国内的医院中独树一帜,邵先生曾在多个场合评价邵逸夫医院“一出生便风华正茂”。
为了办好这一家医院,有太多的人努力,邵逸夫医院也一直恪守“四个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设备一流。
和其他公立医院相比,“邵医模式”独树一帜直到现在——门诊不输液、病房不加床、一人一诊室、建立入院准备中心。
这些管理理念,都是当年从西方国家学过来,如今正在被国内很多大医院不断复制。
他在庆春路的稻田一指:
这是宝地
连廊墙上陈列的照片上,是1994年邵逸夫医院开院典礼的场景,邵逸夫先生西装笔挺,与一身紫色套装的郑树教授,正微笑交谈,两人的胸前,都带着上世纪90年代最流行的嘉宾“红花”。
昨晚,记者联系上了刚刚给学生上课回来的郑树教授。郑树教授于1984年到1996年担任原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可以说,邵逸夫医院从孕育到诞生、成长,都与她的大力推动息息相关。
(以下自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见过邵先生很多次。邵先生非常平易近人,非常尊重人,谦和,也很朴素。他总是面带微笑,讲话时,他带着宁波腔。
办医院的事情,是在80年代末,我记得是邵先生先提出“想在浙江办一家医院”。那时候,改革开放初期,内地的医疗条件和技术还比较落后,他数次见到我,每次见面,都提出“把医院交给你”。捐资办医院,想法非常好,当时,这个事情也得到了省长的大力支持,曾亲笔写信给邵先生,让我转交。
前期,我陪着邵先生在杭州选址,当时,他说以后城市会变大,所以我们的车子就往远处开,一直开到庆春路尽头,一片稻田的地方。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在如今的邵逸夫医院对面的一幢小楼,邵先生、方小姐和我一起爬上4楼,眺望这一片稻田,邵先生说,这里好,是“宝地”。这块地,总共100亩。
这些都就绪,我亲自到香港,拿到了这张捐资7000万港币的支票。
浙大发展委员会主席
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缅怀邵老——
逸夫先生在浙大捐了8幢楼
那幢艺术楼是一份“嫁妆”
25年中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超过50亿港币
捐建项目总数超过6000个
昨天早上,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先生,在家里接到朋友的一个电话:“邵(逸夫)先生走了。”
张浚生愣了很久才反应过来:那位像父亲一样的平和、简朴的忘年交;那位光是在浙江大学就捐赠了8个教学楼项目的老先生;那位80多岁,还能一天跑3个省旅游的老爷子;那位爱吃奉化芋艿、晚年每天打坐、打太极的老先生,走了。
1985年,张浚生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同年,他在香港拜访了邵逸夫老先生,当时张浚生49岁,邵逸夫先生78岁。从此以后,两位建立了笃厚的私交。张浚生称邵老先生“邵先生”,邵老称张浚生“张先生”。
这幢艺术楼
是张先生的“嫁妆”
昨天有网友搜出一张百度上的“逸夫楼”地图,代表各种“逸夫楼”位置的红点密密麻麻遍布全国。有资料显示,邵逸夫老先生25年共捐赠内地教育超过50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过6000个。
这其中,就有浙江大学的八幢教学楼(其中一幢正在建),分别是:玉泉校区的邵逸夫科技馆、逸夫体育馆、逸夫工商楼、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西溪校区的逸夫艺术中心楼、逸夫科教楼及邵逸夫医院,以及正在建造的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张浚生告诉记者,在这几个项目中,西溪校区的逸夫艺术中心楼,差一点不是“逸夫楼”。
1998年,张浚生从香港回到浙大工作。他回浙大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筹建西溪校区的艺术中心楼。但当时浙大向教育部申请邵氏基金投建艺术中心楼项目,没有成功。
1999年,张浚生再次到香港去探望邵先生时,一进门,邵先生就跟张浚生说起,他又改了当年的捐建清单,把浙大的艺术中心楼又加进去了。“今年浙大的艺术中心楼我要投(邵先生投了500万元),这是给我们张先生回去的‘嫁妆’嘛!”显然,这是自己家孩子的一份理想,得挺。
于是,2000年2月,张浚生的这份“陪嫁”启动建造,到2001年12月,这幢建筑面积1.2万平米、包含四个区块的赭石色宏伟大楼竣工。
这幢大楼,是浙江大学艺术系专业学生的教学楼;是浙大档案馆、美术馆的所在地;这里曾经举办过马一浮先生的书法真迹展览……让这幢大楼成为一块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也是大家向邵老先生的一种致敬。
邵跑跑的旅游经:
暴飞+暴走
邵老先生的英文名叫做Run Run(跑跑。缘于他的原名邵仁楞的国语发音)。在张浚生印象中,这位邵先生呀,真是特别能Run。
邵先生80多岁的时候来大陆,临离开前一天晚上一定把行李收拾好。夜里12点,你就看到他的行李都整整齐齐地列队在门口了。到了第二天早上5、6点,他就起来,拎包即走。
“老先生精力非常充沛,跟他一起旅游,实在是有点吃不消。”张浚生记得最厉害的一次,老先生带着一群亲朋,一天玩3个省。到现在,张浚生都能很清楚地记得那趟“暴飞(邵老先生有私人飞机)+暴走”的行程,“早上从山西出发,到宁夏,再到甘肃,晚上已经在江西了。”
“那趟是走伤了,邵先生脚都走肿了。”好在那趟行程,随行的还有当时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李国章先生,他是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李先生晚上给邵老先生按摩脚,第二天才能正常走路。
“邵先生为什么这么乐于跑大陆各地?我想是一份很淳朴的爱国情,你看他光是西藏就去过三、四次。他自己常说:‘要好好看看祖国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