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站枢纽:杭州迈入高铁时代的起跳板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1-01 02:16   

已经投入使用的东广场夜景

二号港

东宁路

去年7月1日,杭州东站枢纽诞生。

这座国内最大的交通枢纽一亮相,便赢得了人们的赞许。不过,在东站枢纽的启用之日,也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作为枢纽的整体组成部分,西广场没有同步开通,使东站枢纽的整体功能无法尽情展现。

不过,等待总是值得的。

今天,时隔半年后,当东站枢纽已经成为杭州连接长三角的门户,当人们已经习惯从东站枢纽出入杭州东大门,期待已久的西广场终于敞开大门,迎接旅客。

至此,东西广场合璧,一个完整的东站枢纽全部呈现在杭州市民的面前。

从菜园子到新东站

现在,当你站在东站主站房往下俯视,新建的道路宽敞通达,进入东站枢纽的乘客川流不息,正在兴建的高楼大厦环居四周,一派繁荣景象。可能连年轻的杭州人都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大片菜园子。

上世纪50年代,彭埠新风村和笕桥弄口村村民多以种菜为生。现在东站枢纽的中心区,当时有许多水塘,天热干旱的时候,水塘就成为那一大片菜园的水源地。后来种植品种不断增加,不光有菜,还有水稻、络麻等作物,逐渐成为杭州蔬菜基地的一部分。

1990年,这片区域被选作临时过渡的火车东站,开始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生活上的巨大改变——火车的到来,将他们的生活范围带向远方。有了火车站,彭埠、笕桥一带,也开始成为新兴的居民区。

今年76岁、当时在杭州铁路设计院工作的谭启晓老人,开始用相机记录老东站的每一个瞬间。从一天只有4对列车经过,到日渐繁华。

进入21世纪,火车东站迎来了它生命中的又一次转折——拆旧建新。2010年1月19日,当最后一班列车驶出杭州东站后,老东站作为客运站的历史使命到此结束,当晚,许多东站铁路人员伤感满怀。

上百张老东站、新东站的照片,谭启晓一直在记录着东站的过去和未来。从送别老东站这个“老友”,到一路看着新东站这个“孩子”诞生,东站枢纽受到了人们无比的关注。

从新东站到逐梦城东

东站枢纽的诞生,与2006年杭州市“决战东部”战略计划出炉密切相关。

2007年,《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杭州东部版图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德胜路、沪杭高速、艮山西路、秋涛路(石桥路)围合的9.3平方公里范围,从此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城东新城”。这是一个以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集现代商务办公、商业休闲、旅游服务和居住生活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东站枢纽,刚好位于这座新城的中央,顺理成章地成为城东新城之“心脏”。

另外,城东刚好是杭州主城和江南(主要指萧山、滨江)、临平、下沙三大副城联结点,又是接轨上海的东大门。城东新城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大杭州”战略实施。东站枢纽的建成开通,意味着这个命题顺利解决。

以新东站改建为契机,城东新城建设全面展开。

在东站及城东新城的决策、建设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值得铭记——

2006年6月,随着“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步伐的加快,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决战东部”发展战略,决定建设以东站枢纽为核心的杭州东部基础设施。

2007年1月,东站枢纽地区交通规划方案敲定,同时明确以东站枢纽为核心,开发建设由德胜路、沪杭高速、艮山西路和秋涛路(石桥路)围合而成的9.3平方公里区域,这就是——城东新城。其南侧与钱江新城无缝衔接。

2007年7月27日,杭州市委十届二次全会通过《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规划的建议》,进一步确立了“建设东站枢纽,打造城东新城”对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重要部署。

2007年11月,原铁道部、浙江省、杭州市研究确立了企业化运作建设两线一枢纽的模式,并明确了东站枢纽的规模。

2008年2月13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杭州铁路枢纽设计方案招标情况汇报会。

2008年12月27日,杭州东站扩建工程、宁杭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先后在杭州市和江苏宜兴开工和奠基。

2009年6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将迎接高铁时代,推进与上海的全面合作与交流作为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中之重,明确杭州将依托沪杭高铁在杭的终点站,即杭州东站枢纽,加快城东新城规划建设步伐,着力构筑沪杭40分钟生活圈、工作圈、经济圈,实现沪杭一体化发展。

2012年2月,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三城三区”的主要任务和“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东站枢纽开通的目标。

2013年7月1日,新火车东站及东广场正式启用。

2014年1月1日,东站枢纽西广场启用。

从最大铁路枢纽到城市综合体

作为全国9个最大规模的省会城市火车站的收官之作,老火车东站彻底“破茧成蝶”——无论是站场规模,还是设计建设理念,还是综合效益,都代表了国内枢纽建设的集中成就,是一座体现“中国梦”的现代化交通枢纽。

论规模,东站枢纽集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磁浮交通、干线铁路、地铁、客运、公交等多种交通形式和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铁路车场规模15台30线,预留磁悬浮场3台4线,规模国内首屈一指。站房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的东西广场综合体及疏解通道项目,占地488亩,开工建设的总建筑面积达81万平方米。整个主站房投资超30亿元,使用钢筋6万余吨、混凝土60多万方、钢结构7.8万多吨。这个巨大的钢结构建筑,用钢量相当于2个鸟巢、11个埃菲尔铁塔,混凝土用量相当于钱江新城里的12幢40层超高层建筑。

论理念,东站站房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动车组”与“钱江潮”,通过建筑的波浪起伏,形成丰富的天际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未来感,这在国内站房中使用不多,被社会各界高度认可,成为全国在建火车站中最漂亮的方案之一。在色彩运用上,体现杭州城市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广场公园化”的设计理念也颠覆了传统站前广场的模式,广场上绿树成荫、景观丰富,成为旅客、周边群众极佳的活动休憩场所。注重环保低碳节能,在火车东站主站房屋顶安装了总发电容量1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超出上海虹桥枢纽6.7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规模。特别是公交、地铁、高铁、客运、城市航站楼“多位一体”,“零换乘”的先进交通理念更让人耳目一新。

论技术,杭州东站站房属于特大型站,空间、结构形式及设备均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新技术,进行了包括大跨度空间体系研究、风荷载模拟分析技术、高速列车对建筑结构的振动影响及控制技术、室内声环境研究、消防性能化设计、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高大空间空调通风CFD模拟计算、地源热泵系统研究、高大空间照明系统研究、建筑外表皮施工工艺研究、站房建筑泛光照明技术研究等在内的十多项技术研究,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比如,杭州东站建筑双曲面设计,在结构计算、材料选择、施工技术上实现难度很大,国内外没有先例。

项目建设立足在室内或半敞开空间解决高铁与地铁、公交、出租、大巴等交通工具间的零换乘问题,除交通配套功能设施外,还具有交通疏解、社会停车、商务办公、商业休闲、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大大提升和完善了城东新城核心区的城市功能。

所以,东站枢纽不只是一座火车站,更是一座国内规模最大的高铁+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

从新东站到“城市加速器”

东站枢纽从去年7月份启用后,已经迎来送往旅客1100多万人次,四通八达的交通并非它的单一功能,在杭州城市规划者看来,它的意义远不止此。它是一个裂变的原子核,造就一座“城东新城”崛起,带动一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才是东站枢纽的使命。

东站枢纽开通后,随着高铁源源而来的人流,它将成为城东板块建设的“加速器”。

围绕东站枢纽的“一井一环四通道”路网分布,让城东的交通更加从容;地铁、公交、大巴,又将城东新城与主城区紧紧联系在一起。

围绕东站枢纽规划而建的“城东新城”,区域主干路网基本建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座现代驿城已经初见端倪;而彭埠、九堡、下沙等区域成为东站枢纽建设最直接的辐射和受益区域,城市扩容得以一路向东。

甚至,作为沪杭、杭甬、宁杭、杭长、杭黄客运专线和沪昆、宣杭、萧甬三条普速铁路干线的交会点,东站枢纽的建成,真正构建了沪杭宁甬等长三角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生活圈、工作圈、经济圈,并使杭州到北京的时间缩短至5小时以内,极大地拉近了时空距离,强力带动同城效应,杭州将真正进入高铁时代。

展望未来,已经可以预见,东站枢纽盘活一座新城,也让杭州这座因西湖而名,因运河而兴的“华贵之城”,在21世纪的新起点上,因为东站枢纽的建设,将迈入“因高铁而强”的新时代。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沈晓娴 潘凌虹 丁守中 记者 陈栋  编辑:沈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