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良哲(左)与张廷鹏(右)分别68年后在杭州相聚
今年1月,一条为父亲征寻当年中国远征军坦克车战友的微博突然火爆:副驾驶张练斋(中央大学)、炮手夏良哲(中央大学)、装填手王会期(清华大学)、通讯员曾承策(交通大学)……
张海俊为父亲发出著名的征寻战友微博那天,是今年1月19日17:43,到昨天,7月19日18:00两个人正式相见,整整半年时间。
这半年可谓曲折波澜,时而花明柳暗时而峰回路转,发生了一连串让人唏嘘感叹的故事。
最先找到的是来自清华大学的装填手王会期,后来一直是湖南双峰四中一位受人尊敬的英语教师,早年因为肺结核坚决拒绝了一位女生的求爱,从此孤独一生,1995年因病去世。
副驾驶张练斋的命运最为坎坷传奇,他当过游击队司令员,后来又含冤入狱5年,当过小学代课老师,进过麻风病院,曾经四处流浪,捕蛇为生。2000年在湖南祁东去世。
距离最远的是通讯员曾承策。1949年后他去了台湾,后来定居美国,5个子女全都在美国和加拿大定居,2009年在美国去世。
最后一个找到的是炮手夏良哲,他从印度战场回来后参加了共产党地下组织,改名夏慕禹,后来一直在滁州水利局工作直到退休。
昨天傍晚,90岁的张廷鹏和88岁的夏良哲,分别68年后,在杭州再次相聚。
下午一点半,夏良哲乘坐的高铁从合肥到达杭州,随后赶到离张廷鹏家不远的酒店落脚休息。正式见面安排在了傍晚6点,酒店的一个小小包厢。
夏良哲走进包厢,看见了坐在椅子上的张廷鹏,他满面笑容,伸开双手。
张廷鹏也在旁人的搀扶下慢慢站起,两人走近、含笑握手。
张廷鹏说,如果在街上看见你,我肯定认不出来了。
夏良哲捏了捏张廷鹏的下巴,说,是啊,那时候你下巴很尖的呀……两人落座,开始像普通熟人一样叙旧聊天。
提前在我脑子里预设的那幅紧紧相拥老泪纵横,连旁观者都潸然泪下的动人场景,并未出现。一直守在现场、甚至从上海、南京专程赶来的我的新闻同行们恐怕也深有同感。相比两位当事人的安详平静,还是我们这帮后辈和外人更加激动一些。
毕竟是68年前的事了,毕竟是年近九旬的老人了。
他们的上一次相见与离别,是1945年,昆明。
那时,张廷鹏22岁,夏良哲20岁。作为同一辆坦克车里浴血奋战的生死兄弟,刚刚从印度战场胜利归来,不愿跟部队去打内战,于是聚在西南联大附近一个小酒馆里,商量将来的打算。已经去世的张练斋在回忆录中有一段详细记载:
“酒来了,菜一道一道地接着上席。我们首先向伍排长敬酒,然后互相敬酒,边喝酒,边谈论各人今后的打算。
“伍排长说,我回家当老百姓,做点小生意过活。王会期说,我回西南联大去。夏良哲说,我到解放区去。张廷鹏说,我先回到杭州的家里去,再做打算。我说,我和张廷鹏的意见一样,先回家看看,再做打算……散席后,我们牵着伍排长的手,依依不舍,临别时,我们几个人站成一排,向伍排长敬礼,齐声说,祝排长万事如意……”
两个多月前,我手捧张练斋的回忆录手稿复印件,用了几个晚上仔细翻读。关于离别这一段,写得丰富详实、细节生动,却没有提到曾承策的名字。
我很快发现,不仅这里,整本十万字的回忆录中,对曾承策的名字也只字未提,仿佛此人在作者的记忆中从来都没有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