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花季少年举起拳头,我们应当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唯有把青少年看作真正的人,重视他们的人格,关注他们的心灵,用爱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强化“人的教育”,才能让校园暴力烟消云散。
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闯入公众的视野。孩子们甚至把恶习带到了国外,在美国洛杉矶,3名中国未成年留学生涉嫌绑架同胞,近日出庭受审,更让人觉得震惊的是,在法庭上,3个孩子并不觉得这是多大的一件事。
在生活中,校园暴力每隔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跳出来刺激公众的神经。这些施暴者基本上都是少不更事的中学生,然而,他们的暴行却令成年人都目瞪口呆——轮番拳打脚踢,用烟头烫对方,把施虐过程拍摄下来。是什么让花季少年戾气横生?
校园暴力屡禁不绝,跟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关系。一些面向青少年的书籍、漫画、影视剧等大肆渲染暴力,在这些文艺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往往通过动拳头解决,谁会打架,谁就更帅、更酷。在暴力文化的侵蚀下,一些青少年为了扮酷,故意模仿漫画或影视剧中的暴力情节来解决人际问题。
校园暴力折射出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学生们常常意识不到,打同学是违法行为,性质相当恶劣。再加上学校、社会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失之于软,“小霸王”往往只受到批评教育,施暴的成本太低。
在我国,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只承担民事责任,不承担刑事责任;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有相应的从宽处理规定。这也导致一些青少年自认为有了“护身符”,无所顾忌地施暴。法律的规定不能突破,但并不意味着对校园暴力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方面,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知识普及,让他们明白法律的红线;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当在现有法律框架之内,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进行合理的惩戒,不能对校园暴力掉以轻心。
校园暴力频发,刺痛的是全社会。消除校园暴力,根本之策还在于强化“人的教育”。学生首先应当具备健全的人格。学校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学校不仅应该关注学生考了多少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是否健康、生活是否快乐。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从应试教育转化为“人的教育”。
有教育理论认为,如果教育过程中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唯有把青少年看作真正的人,重视他们的人格,关注他们的心灵,用爱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强化“人的教育”,才能让校园暴力烟消云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