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杜文相。
母女刺绣达人。
“作为鳌鱼灯传承人,我感到十分光荣。我从小就爱好唱越剧,之后接触了马灯表演,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调灯表演。我陆续参加了鳌鱼灯、龙灯的表演。这几年来,我新组建了板龙灯、十二生肖灯,大家看到这么漂亮的龙灯,都自愿加入到调灯的队伍,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年纪大了,希望我们的队员能够坚持下去,为民间艺术做点贡献。”今年89岁高龄的杜文相老人说。
3月12日,余杭区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会,来自全区各镇街的50位国家级、省市级、区级非遗传承人济济一堂,他们中既有老一辈的民间艺术家,也有新一代的优秀民间艺人,多年来为传承余杭优秀传统文化展露着自己的风采。
非遗传承人名声在外
目前,余杭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4人、市级27人、区级59人。
汪妙林在余杭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国家遗产项目“余杭滚灯”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带领下,余杭滚灯应邀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演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交流活动,并走出了国门进行交流表演。他倾心“余杭滚灯”的传承发展,不仅传给了儿子,还教会了孙子。在他生活的西安社区,还建立了滚灯传承基地,手把手地传教滚灯技艺,他说“一定要把滚灯这张金名片好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高头竹马传承人姚荣铨,为高头竹马的挖掘、整理、建立传承基地费了大量的心血;已故民间艺术家张克强痴迷民间艺术,从艺50多年,编排了《五谷杂粮龙》、《竹叶龙》、《竹鼓》、《竹偶人》等10余个民间艺术节目;杭摊传承人冯小娟,将全新杭摊《西湖春秋》和《青凤收徒》诠释给观众,获得了全国群星奖和牡丹奖……
非遗传承体系初步建立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喜欢上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余杭区非遗传承的队伍正在逐步壮大。老百姓喜欢的事儿就是大事儿。2003年,余杭区启动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目前,全区有国家级名录项目5项,省级名录项目20项,杭州市级名录项目42项,名录数量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建立了15个省级、市级和区级项目传承基地,有10所中小学校成为余杭区第一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大大小小的非遗展示馆(室)30多个。
此外,余杭区还有与非遗项目相关的民营生产性企业151家、总投资6240万元,民间非遗传承作坊56个,恢复省级民营老字号企业3家。拥有非遗业余传承骨干团队348支,非遗保护志愿者和民间骨干1300多名。
余杭区将进一步健全非遗传承人保护与管理制度,规范各种非遗传承载体,初步建立起全区非遗传承体系。并在落实好传承场所、搭建好展示平台、做好政策扶持帮助、做好传承效果跟踪、做好服务传承人等工作上下功夫,让传承人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多带徒弟、多参与活动展示、多探寻非遗传承的思路和方式方法,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非遗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