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区级以上河道分布示意图
小林港开展了沿线污染源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网具清理、河道保洁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西溪湿地风光:对原生态加以保护,建设管理遵循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定会和谐相处。王洪坤 摄
打开密如蛛网的余杭水系图,记者马上就感觉到这个江南水乡的治水压力。眼前的这张图,是余杭区57条区级以上河道,而余杭,共有大大小小各类河流983条。今年余杭将重点治理水质相对较差、群众普遍关注的21条区级以上河道及其相连的151条支流,一场艰巨的战役开始了。
而这开头的一仗,必须打好!今年,余杭共安排“五水共治”资金35.7亿元,其中“治污水”就有25.7亿元。与此同时,各镇街将同步开展区级以下河道的整治工作。从4 月份起,以污水为重点的项目由前期全面转入开工;到6月底,两年内排出的项目开工面将达到50%;到三季度开工面达到70%;到年底除个别不具备条件的项目外全面开工。
目前,余杭区各地、各部门已进入全面治水的工作状态,从基础排查到组织机构、制度设置,方方面面全面覆盖,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按照“五水共治”三年行动方案,余杭各有关部门已经将工作安排计划细化到了每天、每周、每月,并严格按照“开工”、“完工”节点锁定时间表,倒逼项目前期、方案设计、技术前期、征迁政策处理、施工组织及质量监督等工作。
环境基础排查全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余杭“清水治污”工作起步较早,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区河道水质及污染源情况,去年3月、6月和8月,余杭区分季度三次组织有关部门、镇街、“两代表一委员”和环保义工等千余人次,采取沿岸徒步或水陆结合的方式,对全区重点河道沿线的所有排污口(沟)及周边重点工业企业、农业面源、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垃圾堆场和其他影响水质的污染源情况进行地毯式、全覆盖排查,基本摸清了全区重点河道污染情况,并将河道信息全面登记造册,确定了余杭区治污的重点和相关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余杭区围绕影响河道水质的根本原因,因地制宜制定一河一方案,实施分级管理,系统、全面、科学地开展治水行动。
组织保障体系全覆盖:“九龙治水”变“一龙治水”
为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余杭区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平台)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由常务副区长任总指挥,分管副区长任副总指挥的“五水共治”工作指挥部,负责具体协调推进全区“五水共治”行动。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河长制”办公室)、城乡污水治理工程组、防洪排涝工程组、河道整治保洁及引配水工程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组、饮用水保障与节水工程组、监督检查组和宣传报道组等“一办七组”。同时,工作任务较重的住建、农业、林水等部门按要求分别设立了分指挥部;各镇街(平台)也相应成立“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具体工作班子。
全区上下形成统一指挥、统一步调、区域联动、覆盖城乡的“五水共治”工作机制,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为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河长制管理全覆盖:“四个一”责任到了人
余杭区范围内乡镇级以上河道共983条,总长1765公里,其中区级以上河道57条,均落实了“一条河道、一名领导、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责任管理机制。按照河道性质和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分别确定各级河道的河长,由区长朱华担任余杭区的总河长,区级领导分别担任全区57条区级以上河道的河长,区级相关部门(单位)担任区级以上河道的河长单位,其他河道分别由属地镇街、村(社区)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担任河长,全区建立起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的河长制管理网络。
河长作为河道污染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名单向社会公布,并在河岸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公开河道名称、编号、起讫、长度、流经区域镇街、治理目标、河长姓名、河长单位以及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截污纳管率要到80%以上
余杭户籍人口90万,外来人口超过110万,生活污水排放量巨大,已成为城乡河道的主要污染源。
近年来,余杭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1万吨/日。但总体看,农村地区截污纳管率还较低,原有的环境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人口集聚后污水治理的要求。
因此,余杭区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包括村、社区范围内的农家乐、小作坊等产污单位)作为“治污水”的重点,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区域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财政资助力度,按照分类治理的原则,平原地区以截污纳管集中式处理为主,山区以分散式处理为主,对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区域,实行应纳尽纳。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区截污率、纳管率、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