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土师傅(右二)正在写地书。 记者 李忠 摄
本报讯(拱墅报道组 徐青 记者 刘伟)“好!”随着阿土师傅最后一个字的收笔,运河广场上围观他写“地书”的市民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以地为纸,以水为墨,阿土师傅在运河广场上写的“地书”,遒劲有力,气势磅礴,为运河广场增添了不少学习气息。
阿土师傅,本名葛宝根,今年50多岁,家住上塘路舟山路口附近,是运河文化广场上小有名气的“地书达人”。除了写得一手好字,阿土师傅刻苦练“地书”的事迹和他的热心肠为周围居民所称道。
原来阿土师傅只上过小学,一年前,除了自己的名字外认识的字不多,更谈不上写书法了。一天到运河广场散步,看到有人拿着巨型“毛笔”在地上写字,他觉得很新奇,竟看得入了迷。第二天,从小喜爱手工艺的阿土师傅从废品站收购了塑料管和海绵,自己制作了几支“毛笔”送给练字人,“老师”为感谢阿土的一片热心就教他写“地书”。
这一写就是一年多,“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来运河广场写字。早上5点半起床,练1个半小时,8点去牛奶厂上班;晚上6点半吃过饭再来写,一直到9点多回去。”
一年里阿土师傅练了整整一本颜真卿字帖。“现在认识的字多了,都能自己看报读书了,知道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自己坚持写“地书”,阿土师傅也积极鼓励周围的人。他还专门做了很多笔,每天拿到运河广场上送给“地书”爱好者,加入“地书”队伍的人越来越多。清晨、傍晚,伴着悠扬的音乐,拱宸桥边两两结对或三五成群的人写“地书”,成为运河畔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样的“慢生活”怡情又健体。地书爱好者谢新彪说,“写地书还能锻炼身体,我现在臂力、腰力和腿力都比以前强多了,退休练字后人反而更精神了。”
据悉,目前在运河广场上写“地书”的大概有20多人,大家自发组成一个团队,经常相互切磋字艺。“书法是传统文化精华,但是现在书法好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都用电脑,很少人拿毛笔了。”谢新彪建议,“繁荣运河文化,‘地书’是很好的载体,最好成立一个‘地书’协会,吸引更多人来写‘地书’,为运河学习长廊更添新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