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大同书院阅览室
作为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州府所在地,建德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从晚唐至清末,有明确记载的严州书院不下50座,多数都分布在建德境内。其中北宋时期范仲淹、张敬夫创办的龙山书院和丽泽书院,清康熙年间知府吴昌柞创建的文渊书院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一座由私人创办、以广大农民为授学对象的新书院——“大同书院”在这方文化沃土扎下根,成为远近村民的读书乐园,朝着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农村学习型文化名片的目标迈进。
全省首创民间书院
最近,建德市大同镇杨柳畈村的村民茶余饭后都在议论着一件稀罕事,它就是前不久村头新挂起牌子的“大同书院”。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书院,有原省委副书记梁平波题词,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授牌,参观者更是一度络绎不绝。有人不禁要问,这小书院哪来这么大魅力?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大同书院。眼前两层楼的房子面积不大,总共400平方米,一楼是图书报刊阅览室和讲堂教室,二楼是本地书画家作品和特色艺术品陈列室。院长汪国云向记者介绍,书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阅览室现有文、史、哲方面的图书及少儿读物近万册,各类杂志40余种,党报和行业报刊50多份,陈列室内摆放着数十幅书画作品和当地独具特色的蛋雕艺术品。“和其他背靠教育机构或由学者作家牵头、企业出资包装的书院不同,大同书院是一家纯本土化的民间书院。”汪国云说,“它扎根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这是以前的书院不曾有过的。”
成为农村文化的辐射点
大同书院的名字在孩子们中间传开后,不少大人也慕名而来,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到书院学习,还陆续有邻村村干部找上门,希望书院去他们村设立读书站点。看着书院发展的局面比自己预想的好,汪国云又有了开展读书活动的打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汪国云希望大同书院不仅是一间阅览室,更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教化乡民、有实际内涵的新型书院。于是,书院开始陆续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大同镇第一期校长读书会、读书与成才讲座、从小爱读书盖手印活动等都成功开展,不少家长还带着孩子赶几十里山路过来参加,反响很好。读书论谈会、大同讲堂、留守儿童读书会等一个个计划都已排在汪国云的脑海:希望有更多愿意为农村文化建设出力的义工参与其中,将大同书院打造成为读书学习的集聚点、农村文化的辐射点,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地方特色书院。
爱书人回报父老乡亲
提起创办大同书院,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汪国云是建德有名的爱书之人,曾被评为杭州市第二届十大“藏书人家”、杭州市第四届西湖读书节十大“书迷”,家有藏书7000多册。今年就要退居二线的他,面对家里的众多藏书,首先想到老家的乡亲们。在得到有关部门的同意和支持后,他用借来的小皮卡车,开始和妻子一趟趟地把家里的书打好包运到大同。腊月二十三,他们还在搬书,前后运了12趟。“回报父老乡亲是我的快乐”,汪国云笑着说,还有很多部门单位赠阅了书籍报刊,给了书院很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