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动目标 (一)近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市急救网络体系,“地面、空中、水上”立体救援初具规模。全市院前急救站点总数达到111个,其中新建37个,提升改造74个。逐步提高救护车配置标准,全市救护车辆总数达到260辆,实现常住人口每4.5万人1辆救护车的配置水平,其中高性能救护车辆比例达到30%。进一步缩短各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城镇服务区缩短至5—8公里,工业服务区缩短至8—10公里,乡村服务区不超过15公里,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 (二)远期目标。到2022年,基本建成急救站点布局完善、立体救援响应迅速、硬件配置国内领先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成一支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形成市与区、县(市)一体化、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援一体化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全市救护车辆总数达到293辆,实现常住人口每4万人1辆救护车的配置水平,其中高性能救护车辆比例达到50%。各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更趋合理,其中城镇服务区缩短至3—5公里,乡村服务区缩短至10—15公里,力争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1分钟。 四、主要工作 (一)加快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在完成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市急救中心、各急救站点在城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优先设置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点。各区、县(市)要落实《杭州市急救中心急救点布局规划》要求,按照“老站提升、新站达标、增加中心站”的原则,结合属地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造工作,提升(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急救站点。 (二)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一体化管理。研究出台关于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急救中心和分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体制,加强市级统筹管理,做到统一独立建制、统一建设要求、统一人员标准、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管理考核,实现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统一指挥调度、分级响应、端口前移,不断提升全市急救水平和服务效率。 (三)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出台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按标准合理配备院前急救人员编制,优化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结构和配置标准,规范人员编制管理。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激励保障政策,建立符合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特点的收入分配机制,逐年加大保障力度,逐步提高其薪酬待遇,力争到2020年,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收入达到同级公立医疗机构同类人员水平。加快院前急救人才培养,健全院前、院内联动培养机制,推动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改革,强化院前医疗急救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建立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职业发展通道,逐步建立完善院前急救人员转型发展的保障机制。 (四)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车辆配置水平。按照国家配置标准,借鉴一线城市做法,以现有急救车辆数量为基础,逐年增加急救车辆配置预算投入,2018—2020年全市急救车辆配置总预算投入达4625万元,其中主城区(含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下同)预算投入达1970万元;2021年到2022年亚运会前,全市急救车辆配置预算再增加2870万元,其中主城区预算投入达1350万元;2018—2022年期间,每年新增1辆城市应急特种车辆。加强对急救车辆的标准化管理,统一急救车辆的标识、编号和车载设备配置标准,完善急救车辆和车载设备的更新报废标准,进一步提升车辆和装备的综合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