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战略节点和重要抓手,具有向上联结城市、向下辐射农村、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功能。小城镇不同的历史底蕴、乡土风情、资源禀赋、发展实际和水平,决定小城镇的建设不可一概而论,否则极易出现“千镇一面”的情况,必须因地制宜、因镇制宜,采取适合本镇本地特色的建设发展模式,分类有序推进。杭州的小城镇建设可否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组团带乡镇模式。杭州城市总体布局为“一主三副六组团”,组团的实质就是小城市,或者说是位于主城外围的卫星城。在组团及周边区域,可考虑以组团建设带动组团中心镇、一般镇发展,实现内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镇群。首先,杭州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新城区,疏散老城区人口和建筑,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高校向高教功能区集中、建设向新城区集中。这就要求做实做强组团特别是组团内的城镇,以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扩散。其次,从六个组团规划建设的现实情况看,义蓬组团已经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实现重合,临浦组团与萧山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实现重合,余杭组团与未来科技城(余杭创新基地)实现重合。组团镇的发展,必须在组团和集聚平台框架内推进。
二是县域副城模式。在五县(市)县城之外,存在着不少发展实力强、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如富阳新登镇,临安於潜镇、昌化镇,建德梅城镇、寿昌镇,桐庐分水镇,淳安威坪镇等。这些镇有的历史上就是县城,在原有县域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向心力。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些强镇就是五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次中心。因此,要把这些强镇作为五县(市)的城市副城,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加快与县城之间的交通主动脉建设,完善生产、居住、商贸、医疗、教育等综合功能,吸引周边乡镇要素资源集聚,形成向上联结县城、向下服务带动周边的格局。通过扶持和推动副城发展,变原来远离县城的偏远区域为县域内的重要发展区域,进而带动周边偏远乡镇更好吸引产业和资源集聚,实现县域范围内的均衡化发展。
三是“风情小镇”模式。以文化传承为基点、交通畅通为基础、旅游资源为条件、生态文明为要素、观光体现为形式、品质生活为目的的城镇形态,具有 “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特点。它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历史名村(镇)型,在城镇建设中注重体现山水资源和人文历史,保护古村古居等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富阳的龙门古镇是孙权故里,保存着江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具有很强的民俗特色。第二种是自然风光型,注重在城镇建设中彰显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比较典型的如临安太湖源镇的生态建设模式,把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第三种是产业集聚型,注重在城镇建设中实现乡村风情与现代科技、都市农业、文化创意的融合。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滨江区的白马湖农居SOHO创意城,它将工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文化创意和乡村特色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知识创业人群与原住民的和谐共处。第四种是主题开发型,注重以大项目带动或利用社会资本,以先进的人居理念和居住文化为主线,共建“风情小镇”。如萧山浦阳镇与浙江登峰集团通过村企共建、联合开发的模式,合作开发建设江南水乡风格的现代大型农居小区,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当然“风情小镇”建设还会有其他各种具体模式,这些具体模式都可在未来的建设中继续探讨总结。
(作者:市委政研室经济发展研究处副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