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型城市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1-04-04 07:14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杭州市社科联、市社科院近日召开了以“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生态型城市”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来自社科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就杭州如何推进生态型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畅谈意见和建议,现将精彩观点摘登如下:

    生态城市建设的三个阶段特征

    徐青山(杭州市环保局拱墅分局局长)

    第一阶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2002年,是以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为主要特征,这些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第二阶段为2003年至2009年。该阶段以《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标志,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特征。共完成“1250”生态建设基础工程4600多个。先后建成国际生物圈保护点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6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07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142个。杭州先后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2010年以来,杭州生态建设进入第三阶段。以杭州市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编制为标志,表明杭州生态建设进入到生态文明的新征程。为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规划,该阶段的生态建设将从注重农村向城乡统筹转变,从重项目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从重资金投入向资金和制度建设并举转变,从基层试点向决策层和执行层联动转变。其间,将重点建立环境污染责任险制度、环保法庭和环境公益诉讼等三大制度。

    抓好三个关键

    王 平(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政研室主任)

    杭州建设生态型城市,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要抓好三个关键。一是生态宜居。公认的国际宜居城市并非纽约、伦敦这样的大都市,而是那些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杭州要牢固树立环境比GDP更重要的理念,按照紧凑型、园林化、生态化要求,在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推进宜居建设,提升宜居水平。二是生态修复。城市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质量下降的现代“城市病”,如水系被破坏、绿地被蚕食、空气被污染等。要认真总结西湖、西溪、运河综保工程的宝贵经验,舍得在生态修复上花大钱、下工夫。截污、清淤、引水等多管齐下,全力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在主城、副城、组团之间建设绿色生态带,发展绿色碳汇。控制废气排放,加强灰霾治理。三是生态立法。使生态法规“全”起来,法律制裁手段“硬”起来。制定发布生态建设的技术规范和环境标准、产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修订、健全、细化环保、节能、节水、废弃物处置、资源综合利用等管理规定;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建立破坏生态的经济赔偿与法律惩罚制度,对饮用水水源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公益林、限制开发的重点流域与区域予以生态补偿。

    推进城市主题文化建设

    范志忠(浙大广播电影研究所所长、教授)

    杭州市在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生态型城市历程中,应高度重视城市主题文化的建设。以一年一度的国际动漫节和各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青少年“第二课堂”为城市主题文化活动系统;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遗址公园、植物园等为城市主题文化视觉系统;以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为城市主题文化生产系统;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以及各种演艺培训中心为城市主题文化教育系统;以影视动画文化创意产业为投资对象的专业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电影设备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影视创业板市场为城市主题文化金融系统。

    做好生态带相关规划

    刘晓东(杭州规划局总规划师)

    一是转变规划理念和手段。由以往侧重于可见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化为强调区域性研究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弹性规划。二是加强领导机构与职能部门建设。建立市、区级别的专项建设领导小组,配套运转资金,统一对市、区、镇、村等不同层面的生态带保护与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规划、管理和协调。三是健全与完善地方法规与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生态带保护与建设综合管理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工作。四是多元化筹措生态带保护与建设资金。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引导全社会扩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五是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六是实施生态扶持政策。加强生态带涉及的各行政辖区之间的协调,重点推行排污权交易、循环经济及生态补偿等措施,从区域整体高度协调不同部门与地区的利益冲突。

    建设生态政治是总开关

    周 膺(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市社科联副主席)

    生态文明涉及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思想、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生态经济、生态科学、生态技术、生态生活等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生态政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总开关。生态政治主要有3方面巨大的社会作用:一是将生态保护确立为基本的施政纲领,保护地球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的基本生存权被提升为核心政治目标。二是生态保护在政治层面聚集,其总开关地位为全社会所认识,促使政府通过政治治理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生态保护或生态治理。三是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受到全面反思和质疑,形成了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走向生态文明的共识。

    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途径

    陈久和(杭州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杭州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途径:一是稳定城市生态平衡功能。应围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抓好以水、气、渣和声为中心的综合环境整治。二是加强城市的信息流通功能。通过推进城市信息化,增强生态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三是产业建设。可以依据城市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与生态城市的功能、发展相协调,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

    胡 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工业文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必然导致人类无限制地索取自然资源,最终引发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不是人类从来就有的生存状态,而是一种有待建立的新型文明。大力调整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实行“循环经济”模式,组织力量开发新型的能源,要求企业不能唯利润扩张是图,应当实现利润原则与生态原则并重。在生活方式上,可以利用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理念,倡导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的“生态消费”。在文化意识上,可以利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来建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认同系统,克服人对自然任意索取的工业文明价值观。

    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

    金经人(杭州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环境意识有了新的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环保管理体制几乎空白,不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以及农村面源污染的影响,农村环境形势依然较为严峻。这次杭州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任务,给加强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结合“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建设工程,加强和完善沿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深入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村新社区。

    建立生态评估和环境规划体系

    项义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杭州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体系,从宏观、微观、中观各个层面对杭州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评估,尤其要对新建项目的生态影响和生态风险进行专业的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整体规划。同时,在城市规划中,特别需要做好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划,对于城市的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源配置,都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这个因素,把优化生态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尺度。

    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许虎忠(杭州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节能降耗是经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提升,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6%,大量减少SO2和CO2的排放。 “十二五”期间,杭州必须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粗放式的生产模式,积极利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积极将节能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推动全社会节能工作。

    研究更新环保指标

    莫卫民(浙工大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教授)

    现有的一些环保指标已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尤其是大气方面的指标,亟待更新。但考虑到实际工作的复杂性,政府可制定更为细致的内部控制指标。结合新农村和城市化建设,要加强农业产业规划,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要加快研究和出台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规划及方案。加强污水、饮用水和大气的质量指标及特殊污染物的研究。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易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