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立足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七次和八次全会精神,对扎实推进我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全力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
当今世界,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生态文明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生态型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文明的背景、
内涵及实现途径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既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枢纽的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适应和相互促进的社会进步过程,也是人类通过熟悉自然并利用自然力而促进自身进化与发展的过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大体上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样几个阶段。每一次文明的进步和飞跃,既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极大提高基础上,也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的熟悉、利用和改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的。在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完全依靠自然界生存,因而对自然的熟悉非常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盲目与自发的基础上,它们形成一种原始依靠的关系;在农业文明阶段,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依靠农耕牧渔而生产,对自然也有了一定的熟悉,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而在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所反映的是较高水平的生产力,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生产而发展,人类沉湎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狂热中,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熟悉水平和改造能力也得到空前的提高,从而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其结果,一方面是社会财富的成倍增长和积累,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和经济盲目的增长,致使生态环境失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资源面临枯竭,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深刻地检讨“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全面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做一个更大课题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不再是征服或主宰的关系。而是一种全球性的共生共荣。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卓有成效地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土地、水、森林、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得到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加快,一些重大环境治理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有所改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立即开始行动,在一个月内就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公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年7月,中国政府着手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并于1994年3月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议程”系统地论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成为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九五”计划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并以这两项战略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十五”计划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性目标,编制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专项计划。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把我们对生态文明的熟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为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要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第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要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第五,要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建设生态型城市实现科学发展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是指导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生态型城市是生态文明水平在城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型城市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实现杭州城市新发展的更高追求。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产业结构与环境容量不协调、环境质量与群众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型城市,是我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态权益,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杭州当代人民乃至子孙后代谋福祉。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生态文明程度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意识,使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将生态环境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有利于保持和维护好我市生态环境品牌,树立杭州生态环境好、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得好的形象,实现城市增值和品位提升,推动城市发展迈入新境界。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巩固扩大杭州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先后出台了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建设生态市、建设低碳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华环境奖等荣誉。当前,我市正处在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阶段,把建设生态型城市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载体和总抓手,有利于统筹各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巩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推进各项国家试点和创建工作,提升杭州生态文明水平。
建设生态型城市
要把握好五项原则
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一要遵循规律、统筹兼顾。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良性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发展更科学、环境更优质、社会更和谐。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生态型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标本兼治、彰显特色,有计划有层次分步骤地推动生态型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三要重点突破、整体联动。在优先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问题进行有效突破的同时,坚持城乡区域统筹,推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科技、生态环境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共同发展,增强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普惠性。四要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生态型城市建设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科技人才培育、先进成果推广应用,强化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智力支撑和科技支撑。五要党政主导、全民参与。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协调推动作用,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群策群力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体系,加快建设以绿色、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彰显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杭州”,把杭州建成国家低碳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