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生态型城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潘一禾
如今,“生态型城市”要以“城市发展规划”的名义落户我们居住的杭州,不由地想到一句话:观念的适当超前才可能保证美好未来的降临。若是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生态型城市的“桂冠”能被国际性认可地佩戴在“杭州”上,那么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肯定是有福了。
生态型城市,是一座生态学意义上的健康城市。杭州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自然条件优越和人文资源丰富。但随着现代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迅猛发展,杭州也仿佛在慢慢感染无孔不入的“城市病毒”。以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病”,即使是处在病情“初染”阶段,其可怕的自然和社会效应也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心生畏惧。
有远见才能有卓识。今天,杭州针对逐渐蔓延的城市病症提出“生态型城市”概念,就是要应用包括科技、经济、社会治理和文明理念在内的综合手段,为克服城市发展中的必然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如生态学家们描述的,生态型城市模式下,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我认为,杭州建设生态型城市应该强化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互惠共生的理念,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重视知识、技能与政策法规的配合,重视意识、行为和制度的互助,通过公民的真心投入和积极参与,来促使城市的面貌长期保持着天蓝、地利、山青、水秀、路通、人和。
不仅如此,生态型城市建设,还应关注我们肉眼难以分辨的烟尘污染、有毒及放射性废物污染问题。此外,还要关注城市建筑的寿命,强调能够历经数代而变化甚微,并逐渐成为城市历史中最生动、最有传承价值的一部分。
可以说,生态型城市建设包含着低碳生活和绿色革命概念,已超越低碳经济和理性消费之类提法,是一种更理想的城市建设模式。从目前的操作角度看,我认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起码要有四个方面的配合行动与效果联动:一是保护自然环境方面的安全生态建设,二是转换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三是营造全社会关心和参与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建设,四是推动城市与农村相互服务、互为一体的社会整合工作方面的大力建设。(记者 徐墉整理)
生态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陈彩娟
生态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不少国家的许多城市就率先探索起生态型城市建设模式,并相继开启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序幕。目前,国内上海、厦门等城市也正在积极开展生态型城市建设实践。如今,杭州出台《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顺应国际城市发展潮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杭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事实上,杭州建设生态型城市已取得可喜成效。从2002年起,杭州全面开展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2004年全面淘汰市区燃油助动车、摩托车等污染严重的机动车,2005年大规模实施背街小巷改造,2006年正式开通快速公交,2008年首推“免费单车”系统等等。通过努力,杭州先后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项殊荣,2009年万元GDP综合能耗较2006年累计下降18.1%以上。现在杭州出台《若干意见》,正反映出杭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城市经济建设领域,更要贯穿在文化建设领域。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灵魂,因为生态型城市建设最终依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依赖全体居民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所以,建设生态型城市,要积极营造生态文化,通过推广普及生态知识,宣讲传播生态文化,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活动,积极营造城市生态建设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以和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个人尽一份力、负一份责。概括地讲,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和道德素养,改变传统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自觉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态度,自觉参与杭州的生态城市建设。具体地说,就是要我们学会节水、节电、节约燃油,注重家庭生活用品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消费,健康生活。
生态型城市最终体现在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最终则是人的文化。生态型城市建设,从我做起。 (记者 徐墉整理)
各界说法
生态型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市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陶小工
作为省人大代表,这些年我非常关注生态环境建设,我们小组也以此为中心,深入基层,连续开展多次调研。杭州近日出台《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举个例子来说明。伦敦要求地方政府认定并提供对具有自然保护价值场地的保护,这样一来,城市拥有大面积绿地,并形成网络,仅市级自然保护场所就有130多处,其中大型皇家公园9个。
在我看来,生态建设有3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即城市中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齐全,如环境污染的治理、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等;二是制度层面,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法规系统,这是城市的政策层面、体制层面,是软要素,这要求对现有的城市政策架构进行生态化的改造;第三个是文化层面,即生态的文明和市民对生态文化的认可。只有物质、制度、文化的全方位生态化,才是构成真正的生态城市。
像这样的发展,我在这份《若干意见》里都看到了有具体要求。而且,杭州已经在实施中,很多东西都做得很不错,包括河道清淤、运河保护等。不过,顺应“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统筹城乡的要求,我认为生态型城市不仅仅关注主城区,周边县市区也要顾及。
这次两会,我就有一份建议,针对萧绍老运河的保护与文化挖掘。这一段运河距今已1500多年,全长78.5公里,在杭州市境内长21.6公里。建议将其一并纳入运河综合保护中去,改善运河自然生态,修复运河人文生态,实现还河于民。(记者 孙钥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