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关键是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三型”城市·推进科学发展
推进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创新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继《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后,今天,我们对《关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作重点解读,这个文件的出台,对杭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重要意义,一起来看看它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杭州在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突出,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
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将是杭州新时期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是引领和支撑杭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切实增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着力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到2015年,创新投入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
创新要素集聚。国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数超过500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数超过300家,形成城市创新集群效应。
创新能力增强。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明显增加,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2000人,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超过30万人,每百万人口年度专利授权数量4000件以上。
创新绩效突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创新环境优化。把杭州建设成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
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型城市建设有三个突破口
原始创新:重点突破网络及通信技术、自动控制设备与系统、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等;
集成创新:重点突破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业、智能精密医疗器械、工业自动化传感装置、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等领域自主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突破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大规模定制系统、清洁生产技术、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技术等领域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意见》有一条很醒目,鼓励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市委、市政府将支持企业自办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支持企业承担和参与国家及省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等研发任务。
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引领作用
根据《意见》,杭州将重点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面向我市优势产业和社会领域,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支持高校面向杭州主导产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学科设置。
同时,财政将加大对杭师大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力度。
多个平台,搭建创新载体
市委、市政府将全面做好“后台”服务,为各类学术机构、企业量身定做创新平台,提供立体式的保障服务。
比如:加强国家级产业基地和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建设、大力推进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完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等。
特别介绍一下科技创新平台,这是一批主要面向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活动的公共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科技文献、知识产权、标准数据库、科技成果等信息资源。
推进产业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
新兴产业如何创新?
立足杭州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努力把产业基础好、企业实力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杭州的支柱产业;
把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与增长潜力的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成杭州的先导性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现代服务业如何创新?
大力培育一批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引进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金融业、物流业和总部基地;
做大做强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信息与软件、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房地产等服务业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对支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门类;
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空港经济、会展经济、健康经济等新型服务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推进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手工与民间艺术之都”、“国家设计中心”等国际和国家级品牌申报创建工作,加快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传统产业如何创新发展?
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做大做强纺织丝绸、汽车及零部件、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发展导向,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创意农业;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积极推广连锁、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