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3月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答记者问,这是自2013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召开的第四次记者会。谈及文物保护问题,总理用简短的话语道出了文化发展的终极使命,用文化涵育未来,需要我们的深入思考。
一、不仅仅是文物:文明传承需创意活化
2016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从重在保护、强化管理和执法、合理适度利用、加大政策支持、培养文博文物保护修复人才五个方面重点部署了文物保护与开发工作,对加强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而总理此次强调“文物是一种文明,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让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与开发所承载的更多使命与担当。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文物保护与开发工作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金色名片”的有效开发与合理保护将是未来文物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国目前博物馆已达4165个,馆藏文物数量达3500余万件,数量巨大,但总体展出率偏低。国家文物局对央地共建中的9个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出率进行了统计后,发现其中最高的不足5%,最低的仅1.2%,平均不足2.8 %。这些现象发人深思,解决这些窘境的途径之一就是文物资源的活化与创意开发。
文物资源的活化与创意开发事实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文物的开发与创意设计,其目标不在于获得多大数字的销售额,而是在于将文物背后所承载的文明、文化通过一个个单体的、活化的文物形态实现广泛的传播,进而传承文化根脉、凝聚民族精神。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16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制定“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鼓励扶持文博单位和各类市场主体,开发更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促进文化消费,其初衷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创造性的活化,把以中国文物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走进千家万户,走到世界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