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看到有个男人送我老婆回家” “双胞胎儿子第一天上学,我却在坐牢……” 都市快报(通讯员 王国胜 首席记者 杨丽) 浙江省十里坪监狱四监区五分监区服刑人员老叶发现最近一段时间,服刑人员小张的工作经常要返工。
这天,劳动时,他发现小张老是在唉声叹气,有时会抹眼泪。 “你怎么了?什么事情这么烦恼?”他拍拍小张的肩膀。 “我弟弟来过了”,停了会,小张鼓足勇气说:“他跟我说,我老婆和别人好了。” 老叶是过来人,心里一下明白了:大家在里面最担心的就是在外面的父母、妻子和孩子。 “你弟弟到底看到了什么?”老叶问。 “弟弟说,看到有个男人送我老婆回家。” “他看到的到底是不是真的?你难道在外面的时候,没送过女的?”老叶给小张分析,“你在里面这么多年,你老婆没提出离婚,已经对你很好了,说明她对你有感情,放不下你,你现在却这么怀疑她,要是她知道了,会不会感到痛心?” 老叶的分析对小张还挺管用,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这事搁在小张心里一段时间了,但他不好意思跟管教民警去说,也不想跟其他服刑人员提,怕被人笑话,现在和老叶一说,他心里松了口气。 不过,老叶心里有件事,他也觉得有点棘手:小丁快出去了,但他这几天明显状态不好,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别的服刑人员临近刑满,都是兴奋得睡不着,但小丁不是,他坐牢的两年时间里,家人从来没来看过他…… 老叶打算找周春华反映下。 监狱新成立“知心互助团” 让爱浸入进去 周春华是浙江省十里坪监狱四监区五分监区民警。老叶是监狱新成立的“知心互助团”成员,团长是周春华。 周春华说,“知心互助团”的成立,源自他有次和服刑人员聊天时受到的启发。 有天,他听服刑人员在说他们遇到的各种琐事,都是些小纠纷、小矛盾,“原来,我们还有那么多工作没做啊!” 大墙内,是另一种人生百态。 每个服刑人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各自背后的家庭也都有本难念的经。 “服刑人员被关押在里面,时间长了精神会感到压抑,也是正常的反应。”周春华觉得,一部分服刑人员在监狱中渐渐变成“监禁型人格”。 这是说,罪犯长期在监禁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个性,表现为抗争、顺从、双重人格等,抗争还会发展成报复社会的反社会倾向,有的罪犯则采取“阳奉阴违”的双重人格。“我们要去做点什么。”周春华有了想法。 “我们的工作中,让爱浸入进去,爱是相互促进的,也是相互传达的,把泥土润开了,人也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在春雨中苏醒一样”。 互助团成员有60多人 都是表现较好的服刑人员 知心互助团在这个背景下成立,初衷是发挥服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知心互助小组要成为服刑人员的情绪疏导员、爱心帮助员、警囚沟通员、正能量传播员”。 先是在分监区试点,随后推广到整个监区,现在互助团的成员有60多人。 小组成员是监区里表现较好的服刑人员,年龄在40-50岁之间,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其他服刑人员解决在心理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刑期长的服刑人员一般都会遇到家庭问题,如离婚、子女教育、父母年迈身体不好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服刑人员不愿和管教民警说,不知心的人他们也不会说,觉得没面子。”知心互助团的成员一方面本身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平时也受服刑人员尊重的,能和他们“说得上话”,他们“也听得进”。 前段时间,监区来了一个新犯人,脾气冲,疑心重,动不动就和人争,和其他人都处不好。 互助团成员老苏就经常从小事上“关照”他,帮他打水,给他点榨菜、咸鸭蛋什么的,看没人愿意搭理他,老苏时不时找他聊几句,“我们能做的就是很小的事”,渐渐的,他对老苏没有那么防备了,也会跟老苏说说心里话。 监狱与外面的世界一样,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多半是因小事而起,有些小事也不好意思拿来公开说,比如分菜时分到少了,有的服刑人员心里气,搁在心里,觉得人家故意针对他,成了心结。有个50多岁的服刑人员以前当过村干部,有天就因为少分到一个茶叶蛋气坏了,和人吵起来,老叶劝架:“你当了这么多年村干部,就为了一个茶叶蛋想不开啊!” 话糙理不糙,因为大家都是服刑人员,角色平等,对方容易心平气和地接受。 互助团成员对每个服刑人员都知根知底,包括各自的籍贯、脾气性格、刑期多久、因为什么事情进来的等都记在心里,遇到矛盾纠纷时,他们会有相应的策略和沟通技巧。 遇到一些性格内向的服刑人员,怕找管教民警,他们就当“桥梁”。 有次,有个服刑人员接完亲情电话回来,不像往常那样喜笑颜开,一连几天唉声叹气,老叶一问,才知道他的心事:他进来时,他的双胞胎儿子才满月,现在都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他觉得自己不配做爸爸,“人家孩子第一天上学,父母都会送去,我却在坐牢……”他家里,也一直没告诉孩子父亲坐牢的事,只说他在外地工作。 都是为人父母,老叶理解,“你把你家里的地址给我”。 老叶在通亲情电话时,关照家人帮他在外面买两个书包,寄给他们。 那名服刑人员后来接到双胞胎儿子打来的亲情电话,他们在电话里稚声稚气地说:“爸爸!书包!” 这种向善的方式 是“枫桥经验” 在监狱管理中的运用 一般,服刑人员的矛盾、纠纷等都由老苏他们这些互助团成员化解,但他们也会遇到化解不了的矛盾,这时候,就由周春华出面。 比如小丁的事。 小丁因为盗窃“二进宫”,父亲对他很失望,这次进来也没来看过,临近刑满释放,但家人也都没反应。 周春华给小丁父亲写信,跟他说了小丁改造情况,小丁本质不坏,让他不要放弃,在信末,周春华还盖了公章,“为了让他父亲信服”。 周春华的良苦用心打动了小丁父亲,父亲从老家赶来看儿子。 可小丁犟脾气来了,不肯见。 周春华和老苏、老叶轮流劝小丁,“你爸爸造房子为什么,就是为了你以后 出去结婚……”最后,父子俩终于在监狱里握手言和。 互助团成员面对的都是小纠纷,做的都是小事,靠的是一份细心,看到谁没衣服穿了,没衣服换了,家庭困难没亲友会见……他们自己捐,还发动捐赠,让服刑人员之间互相帮助,懂得付出,懂得关爱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这也是一种向善的方式,通过帮助别人,会有一点纯朴的小小满足感,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感恩,更多的尊重,而自己有困难时,也会有其他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种善意的传递。 事实上,知心互助团,是目前十里坪监狱教育改造模式上的一种补充,也是“枫桥经验”在监狱管理中的一种运用。 原本,监狱内教育改造实行 “教育包干”网格化,在监区设立小组,每个小组有十多个服刑人员,一个管教民警负责。 互助团则在“网格化”基础上,再从每个小组里选出1-2名服刑人员加入到互助团,这样一来,互助团成员相当于在每个“网格”里起到了“中间人”、“和事佬”的角色,在矛盾还在萌芽状态时就及时介入,化解于无形。 (文中服刑人员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