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重阳节,民政部主管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联合寻人公益项目在京发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全国走失老人一年约在50万上下,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约为1370人,平均年龄75.89岁。
本报记者杨丽代表“快找人”参加了发布会。作为公益寻人新媒体,“快找人”是都市快报和浙江省公安厅联合推出的,目前已入驻微信、今日头条、网易号、新浪微博等,并和蚂蚁金服合作,旨在帮助更多的失散家庭早日团圆。
“快找人”平台从去年10月27日上线至今,根据求助者诉求,发布了50条寻找走失老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信息,至少10人被找到。
早上7-9点老人最容易走失
根据《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全国走失老人平均年龄为75.89岁,其中男性占比42%,女性占到58%,75岁以上老年人走失比较高。
据“快找人”发布的50位走失老人基本情况汇总,平均年龄77岁,男女比例相当,75-85岁间的老人最容易走失,多达23人,与白皮书数据很接近。
16位老人是在早上7-9时间走失,这通常是吃早餐、逛市场、出门赶路的时间,最容易迷失在人海;其次是14-16时,有8位老人走失,这一时段老人们通常刚午睡完,大多会出门散步。
除个别老人是在杭州市区走失外,走失地点集中在县城、农村,农贸市场、汽车站、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最典型。
患有精神疾病、不会讲普通话、不善与人交流——这些都是走失老人鲜明的共性特征。“快找人”帮忙寻找的老人中,就有18人明确患有老年痴呆或者智障,占到36%。
今年2月17日,79岁的兰溪人陆大伯走失了。他患老年痴呆一年有余,家人很上心给买了黄手环、定位手表,甚至在老年卡上留了联系方式。“快找人”联系了当地的救援力量,3天后在四五公里外的公墓找到他时,陆大伯只顾着向前走,其间也不曾与人交流。
因非疾病走失的原因中,最常见的是在陌生环境中迷路,有6位老人不熟悉路况,甚至走反了回家的方向。9月20日第一次来西湖看音乐喷泉的陆振林,与旅游团失联,他独自坐车走动到了余杭区运河街道,还以为回到了衢州。直到6天后,看过“快找人”报道的老乡吴琴琴在路边留意到他。
走失后大多在72小时内找到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专家顾问、白皮书主笔人熊贵彬介绍,失智是发达国家老人走失主要原因,而我国的老龄化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老人走失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失智是一个主因,但人口流动带来的疏于照顾和老人贫困,也大大加剧了走失风险。”
今年3月30日中午12时左右,88岁的王玉兰从义乌市苏溪镇新院村走失,她是河南人,第一次来义乌的女儿家。原本小辈们想抽空带老太太四处转转,结果她空闲出门散步后一去不回。直到次日下午,当地大陈派出所民警看到“快找人”的寻人启事,才最终联系上家人,而老太太叽里咕噜比划的方言,谁也没懂。
王玉兰告诉外孙女,自己一直在走路,晚上也在走。而其他走失老人中,不少都是独自生活或者没有子女。
而祖籍宁波慈溪的孙祖焜,在收到一份医院的癌症报告和住院通知后,骑着自行车离家出走。他把手机、身份证、钱包全留在了住过的旅馆,还给全家人留言:不想拖累家人,一个人出去游山玩水,玩不动了就结束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