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陡峭的山路上,贵州雷山县掌雷小学一名老师为孩子撑起雨伞,老师是他们最亲的人。余建林 摄
杭州和贵州黔东南州,相隔千里,因为东部发达城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山区,而成为“亲家”。
今年是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第三年,两地希望通过实现包括结对提升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等帮扶,让山区居民受益。
两年前,杭州市慈善总会为此发起了,为留守儿童架起一座与在外务工父母的亲情沟通桥梁的“阳光驿站”公益项目。
近日,【快公益】记者通过实地探访,深度了解这个公益项目,为当地孩子和家庭带来的变化。
一所学校346个孩子 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
黔东南州山村部分公路是这两年新修的水泥路,但有的学校实在藏得太深,大半行程都是泥泞的“土路”。遇上下雨天,车子轮胎深陷泥潭是常有的事。蜿蜒曲折的山路最窄处只够两辆小轿车勉强交会……
因为交通不便,黔东南山区依然保持着颇为原生态的优美自然环境。
在这里,有一群让人见过就无法忘怀的天使:尽管身处物资匮乏的山区小学,尽管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甚至几年都见不上一面,但这些孩子却始终以最简单的方式享受着每一份快乐,用超乎年龄的懂事感染着每一个走近他们的人。
他们是贵州黔东南州山区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的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村里、寨子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跑去浙江、福建、广州等等城市务工。”黔东南州教育局副局长谢志军说,尤其在浙江的最多。
在贵州雷山县,这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属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们统计的10所村级完小,留守儿童是个很大的问题。比如雷山掌雷小学在校生有346个,留守儿童就有187个,留守儿童占54%。”黔东南州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说。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他们需要亲情和关爱,但是长期以来他们的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
杭州结对帮扶黔东南
36个孩子圆了大学梦
就是这样的偏远山区小学,就是这样一群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苍白的孩子们,一直都是爱心人士及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但又能为留守孩子做些什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11号)文件,结对帮扶范围包括发展社会教育事业,通过结对以帮扶形式提升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等。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外界的好奇,没有和他们相处过的人可能都想象不到。有些孩子清晨五六点就起来了,上学从来不迟到。”一位年轻的乡村小学老师说,农村留守儿童的确很需要帮助,因为年纪小,父母不在身边照顾,个人卫生做得不太好。“周一穿来的校服看上去新新的,可过了两天,就灰灰脏脏的,很多污渍,有的一套校服要穿整整一个星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