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老人潘强寄给快报的信件 记者 许康平 摄
20日,潘强终于和杨老的弟弟取得联系。贵州都市报 吴东俊 摄
70岁的贵州贵阳人潘强,生活过得不错,自己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儿子工作不用操心,孙子也十分可爱。但他有一桩心事:找到1962年帮过他的杭州恩人。
“人生七十古来稀,时日无多,誓愿未了,死不瞑目。”潘强说,近年身体不大好,有心脏病、冠心病,他想在有生之年找到恩人,来一趟杭州,见面聊聊,再说声谢谢,让自己心里过意得去。
11月3日,潘老先生写了一封挂号信,寄到都市快报,希望登一则寻人启事,找一位叫杨海根的杭州老人。为了不错过消息,潘老留了三个电话号码,一个座机和两个随身携带的手机,临睡前还要检查来电和短信。
潘老要找的到底是什么人?1962年,他在杭州遭遇了什么?是怎样的恩情让他感念了半个多世纪?随后,【快公益】记者四处打探,历时13天寻找。前天,好消息传来:杨老的亲人找到了。记者 黄安琪
异乡突发急病
陌生人领他回家救治
1962年,潘强还是个18岁的学生,独自一人来杭州游历。人生地不熟的,他偏偏生病了,“眼睛看东西黄一圈红一圈,当时不知道什么病,后来才知道是角膜炎”。举目无亲时,他在西湖边碰上了好心人。
好心人名叫杨海根,与他素不相识,说一口杭州话,连说带比划,把潘强领回了家。“给我买药、上药,让我在家住了几天,走的时候还把我送到城站火车站。对我很好。”至今说起,潘老情绪还有些激动。
由于年代久远,潘老现在只记得恩人年龄比自己大,当时二十多岁,和他母亲住在杭州大王庙巷3号。记忆中,杨海根身高有1米7多,左脸颊上有颗蚕豆大小的黑痣,在萧山棉纺织厂当维修工人。
为说声谢谢 他数次来杭寻人
当年,结束杭州的游历回到贵州,学土木工程的潘强立刻开始了忙碌的实习、工作,再后来结婚生子,一直没来得及写信感谢恩人。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潘强有机会去上海出差,特地提前几天来杭州,找到了大王庙巷3号。没想到,恩人已经搬家,邻居也不知道他们搬去哪儿了。此后,潘强再次来杭寻找,仍无功而返。再后来,他委托定居在杭州的朋友帮忙,可惜也杳无音信。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句老话。我们这辈人,从小都认这个道理。”潘老先生说,以前那个年代,看见别人有难帮一把很常见,“不像现在,老人摔了都没人敢扶。”
记者多方打探帮他找杭州恩人
根据潘老提供的信息,【快公益】记者开始寻人。
考虑到杨海根上世纪80年代已搬离大王庙巷3号,但工作过的单位可能留有档案,于是记者先联系萧山棉纺织厂。
萧山棉纺织厂成立于1958年,其间经过数
次重组变更,现为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陈女士告诉记者,由于企业重组,早先的员工档案全部发回社区,现在公司能找到的,都是相对年轻的员工材料。
随后,记者咨询萧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寻找早年萧山棉纺织厂的负责人。但工作人员查询相关信息后,也表示爱莫能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