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杭州公交更改了一批站名,其中“卖鱼桥”站改为“娑婆桥”站。
原因是,已经快到娑婆桥了的站台,叫了卖鱼桥,跟实际的地理位置不符。这个站点后面一站路位置,才是卖鱼桥的位置。
杭州地方文化学者曹晓波提醒快报说,卖鱼桥的实际位置应该是现在的信义坊湖墅路口。
为了寻找卖鱼桥的准确位置,我寻访信义坊湖墅路口一带,与卖鱼桥相关的景观铭牌,以及那里的老居民。
但是,年龄稍大的一批居民,多已经从卖鱼桥搬走,那些景观铭牌上所写的历史,也非常简略(详见本报11月4日A08版)。
见报后,“卖鱼桥”这个平时挂在嘴边的地名,让那些老底子的居民,从杭州各个方位,回忆跟它相关的细节。
沈季伟大伯,70多岁,上世纪40年代出生在卖鱼桥边,童年就迁到鼓楼一带,但外婆、舅舅家还在这里。
童年记得最牢的事,就是卖鱼桥了。沈大伯说,他经常坐黄包车,从鼓楼到卖鱼桥,去外婆家里玩。
“当时,卖鱼桥算是城外了,但它是城外最热闹的地方,我坐黄包车,从武林门出城,到了京杭国道(莫干山路前身),是条黄沙路,一直走,还要穿过一片田野,再拐过几条荒芜的小道,就看见卖鱼桥。
“到了卖鱼桥,就是热闹景象了,那辰光,桥已经是平板桥,宽四五米,七八米长,边上有栏杆,上面四个圆灯,晚上会亮,黄包车走在上面,我还没探出头看,就晓得桥面上,这边吆喝活鱼,那边喊着卖菜,桥下的船里,是余杭过来的渔民,戴着斗笠,船头是人,船尾是鱼……
“当时外婆家在桥这边,阿姨家在桥那边,姐姐也在阿姨那一侧的工厂里上班,我七八岁,从桥上来来回回走,白天去阿姨家,晚上,桥上四盏圆灯亮了,到桥头迎下班的姐姐,来外婆家吃饭……
“70年代,这座桥下的河道被填了,形成了信义坊,直接没有水,也没有桥了,再后来,开通了余杭塘河,又做了一个桥。
“但是,现在的卖鱼桥边,还能看到江涨桥,这座桥位置没变,参照江涨桥来看,民国时期的卖鱼桥,没有靠江涨桥这么近,应该更靠近信义坊这里,跟现在的桥,要相差二三十米。”
沈大伯说,退休前,他在城建设计院工作,对建筑位置他很敏感的,卖鱼桥,等于是他的外婆桥,现在大家说的位置,大方向是对的,他想让大家晓得,这个桥更准确的位置。他实地走访,再根据记忆,用了一个多小时,画出了四十年代卖鱼桥的样子。
我们写到了六十年代,卖鱼桥边有个很出名的同福酱油店。
王阿姨来电说,靠近卖鱼桥边上的,应该叫恒和酱油店,是公家的,同福是靠江涨桥那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