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务正业里架构未来 这3天,云栖小镇时不时要下点小雨。不算美好的天气,却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人气最高的地方,无疑是1万平方米的探索展区。天壤智能策划了一场“全城加速备战亚运城市大脑交通信号灯模拟调控”大赛,让人们以游戏的形式,了解人工智能与城市治堵之间的关系。萌且机灵的iLoboke I系列小型足球机器人与杭州建兰中学的学生踢了一场点球大战。一款“知人、知面、知心”的“心魔镜”只需用手机摄像头对准受试者面部30秒,就能立即分析出人的心率、血压、脉搏、心理压力以及喜怒哀乐等情绪。还有用5G控制的智能机器手、参加了F1比赛的纯电动赛车、水上和空中两用的海王地效翼船……这些可能影响未来的科技,都出自年轻人之手。 当然,想了解“科技遇上艺术,会碰擦出怎样的火花”“人工智能怎样改变人类社会”“大数据如何打造智慧生活”等问题,还得去“新生论坛”。 “太空总动员”论坛上,翎客首席技术官楚龙飞正在分享他们的火箭回收计划。这位从北京航空大学毕业的博士于2014年联合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私营航天公司。说起自己的梦想与事业,他的眼睛里仿佛星光点点,“跳出地球看地球,不是世界上最酷、最好玩的事吗?” 2050大会前两天,他们刚刚在山东龙口完成RLV-T5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发射及回收试验。高8.1米、重1.5吨的火箭,从点火、起飞、冲刺、到达40米高空、下落、悬停、精确着陆,只用了短短30秒。这仅仅是飞行的一瞬间,却代表着人类交通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一大步。传统的火箭,就像一个没有油门、没有刹车的一次性物品。通过研发推力可变的发动机,改变控制算法框架,火箭不仅能成为可循环利用的交通工具,发射成本也将降到原先的十分之一左右。“未来,火箭能载着乘客,1小时飞抵美国,太空旅游比攀爬珠穆朗玛峰还容易。”楚龙飞对未来充满信心。 有人构想未来的出行方式,有人正试图用科技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30多年前,现为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沈杰不过是南浔菱湖镇南双林村一个玩泥巴的小孩。2002年,在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完成学业后,他成了国内第一批物联网研究人员,先后担任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总体组长、首个国际物联网顶层架构标准主编辑,站上了行业顶端。 但在物联网爆发的风口,他却回去养鱼了。 2016年,他辞去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的职务,回到家乡创办了庆渔堂。短短3年,他和团队为近10万亩鱼塘上安装了传感器。表箱连着远在城镇的监控中心,水质状况、投喂料指导、病虫害预警等信息都能及时发送到手机APP上。同时,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水产养殖平台初步形成,让6000余户养殖户共享专家资源、销售信息和金融服务。 “互联网的价值在于重构了人与人的连接,物联网则是建立起了人与物的广泛连接,进而沟通人与整个物理世界。”沈杰说,未来的农业,将不再局限于脚下的田地,也不需要辛苦、低效、高风险作业,依托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就能实现新型组织化生产与智慧化管理。 用传统的眼光,他们看上去有些“不务正业”,但从生产到生活,从地上到天空再到太空,青年们正在用他们的梦想与创造,架构出未来社会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