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年初四开播以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这部备受期待的美食纪录片就一路口碑下滑,被挑出了一大堆常识性错误不说,观众、网友还纷纷质疑家乡美食呈现不到位,很多拍得浅尝辄止、过于流水账,甚至拍摄本身也存在过曝、欠曝、暗部等问题,可谓“吐槽”不断。
其实不用播,《舌尖3》就已经注定了很难让大众,尤其是吃货们满意。作为曾经创造过超高收视率的“经典”的延续,在“胃口”被吊起来、期待值被不断调高之后,续集本来就很难满足这种高期待,更何况对象还是“美食”这种众口难调的题材。
大概很少有东西会像“吃”这件事一样因人而异,并且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这一点,在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正是因为这,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国餐饮业的收入大约在4万亿元。在前几年实体零售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餐饮业几乎可以算是一枝独秀。街头巷尾、商场综合体里,各式各样的美食,哪怕再小众,只要够正宗,也总能找到“对胃口”的人,经营得有声有色。用《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导演陈晓卿的话来说,这是因为“口水流淌伴着乡愁”。也正是这份“乡愁”,撑起了或大或小各家餐厅的营生,撑起了“舌尖”系列的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
更何况,拍纪录片本身是一件烧钱的事,且很容易吃力不讨好,好不容易打造了一个“爆款”,按照现在的互联网思维,进行“流量变现”就是很自然的事。而在这个过程中,主动也好、被动也罢,难免会牺牲一些体验感和艺术性,就像我们不得不在当红综艺节目中忍受各种各样的植入广告一样。
对于“舌尖”系列,我们有期待,但就像一不小心追了部“烂片”一样,骂过也就算了,没必要太较真。毕竟在春节这样举家团圆的时刻,在这个年味越来越淡,我们很多人离家越来越远的时代,一部纪录片可以成为一个触点,一再地唤起我们这么多老底子的记忆,引发这么多同乡的共鸣,重温手作、乡情的美好,顺便带火一口锅、一家店,其实也就足够了。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倒还真不如利用“吐槽”的这点时间,约上三五好友、亲朋老乡正儿八经下回馆子,享受一顿舌尖上的家乡美味来得更实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