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虽非亲骨肉 依然父母心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2-27 06:45   

寄养家庭的奶奶给晓迅穿上新棉袄。

晓迅将亲手做的贺卡送给寄养家庭。

佳佳和寄养父母拍全家福。

18个孩子之一的哲哲和寄养家人在一起。

“晓迅,你还记得爷爷、奶奶吧?”季莲凤轻声问道。小姑娘躲在人后,腼腆地点点头。路过的邻居吆喝:“你家来客人啦?”“晓迅回来啦,来给我们拜年啦。”季莲凤回道。

良渚港南村黄腊桥的这幢楼房是新装修的,两年没有踏过“家”门的晓迅感觉有点陌生,眼睛朝着四处张望,看了一圈慢慢想起来,这是自己住了一年的家,既陌生又熟悉。

她走的那天 奶奶记得很清楚

晓迅是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曾在2014年寄养到季莲凤家中,晓迅叫季莲凤“奶奶”。

“2015年7月1日走的,我记得很清楚。”季奶奶说,两年多没看到小姑娘了,“白一点,高一点了。你以后要常常回来看看爷爷、奶奶。”

孩子来拜年,福利院的车在大门口刚停,季奶奶和老伴就走到车门口,往里面张望:“晓迅,晓迅!”

季奶奶的老伴前一天特地到良渚街道商业区买了一件粉色的新大衣、一条新裤子。晓迅还没有坐下,大人们先把新衣服给她拿来,大衣套上,尺寸合适,很漂亮。一起来的小姐姐们都夸赞道:“爷爷怎么那么会买衣服啊!”

“福利院把她接回去那天,她不肯走。后来我们说你跟着姐姐去上班,晚上还要回来的,把她骗走的……”季奶奶说到这里,眼泪已经流下来。她带过儿童福利院18个孩子,来来回回,短的住了几个月,涉外领养走了,最长的住了五六年,走的时候她心里根本就不舍得。

季奶奶把晓迅当初在家里的照片翻出来,跟我们说:“我原来给她扎两个小辫子,你们看是不是挺好看?”

没吃午饭,就要走了。临走前,季奶奶又把苹果、砂糖橘、饼干、巧克力、糖果分装好,放在环保袋里:“晓迅,这些吃的东西到了福利院,跟同学分一下好不好?对了,你喜欢喝酸奶,我拿一盒酸奶来给你吃,好不好?”

晓迅接过酸奶没动手,季奶奶把塑料纸包着的吸管剥下来,把吸管插好,送到她的手里。

把孩子背上车 一张全家福约定明年见

对市儿童福利院的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最亲的人,除了小伙伴和福利院里的护理员、老师,就是曾经接纳和养育他们的寄养家长。

养育之恩,无以为报。新年的拜访是一趟难忘的感恩之旅。佳佳曾经在寄养家庭生活5年多,从4个多月开始,到6岁回到院里上学。“妈妈、爸爸,我真的好想你们。谢谢你们的养育之恩!”佳佳在这个寄养家庭里还有个姐姐,佳佳刚来家里的时候,姐姐才读高中,现在姐姐已经结婚了,这次不在家。

佳佳用妈妈的手机跟去成都旅游刚下飞机的姐姐微信视频。“佳佳,你还记得我吗?你记得以前叫我什么呀?”姐姐在视频那头说话。“叫你‘懒猫姐姐’……”佳佳说着,旁边的爸爸、妈妈都笑了。因为姐姐读书时放假爱睡懒觉,所以佳佳就叫她“懒猫姐姐”。

佳佳寄养父母住的是新房,刚装修不久,进房的玄关放了一个相框,里面是佳佳小时候跟家人一起的照片。

离开6年,如今她的寄养爸爸、妈妈仍把她当作自己的小女儿。“你的右手不好用,要经常用左手帮帮右手,多按摩一下,妈妈以前跟你说过,不要忘了。”妈妈摸摸她的手,凉凉的,马上转身冲了一个热水袋。

前几年,每到佳佳的生日,妈妈都会买一个蛋糕送到儿童福利院,给佳佳过生日。去年妈妈生病没有去,所以有一年没看到女儿了。

佳佳脑发育不全,腿脚不好,离开出门时,爸爸把她一路背到车上:“以后有时间来住几天,今天太匆忙了。”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给每户寄养家庭家长和孩子们都拍了全家福,相约明年见。

考虑孤残儿童情感需求 家庭教育和陪伴不可或缺

与收养不同,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符合条件的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民政部门会支付给这些家庭一定的抚育费用。

为何要将孤残儿童寄养到普通家庭中?最根本原因还是考虑到孤残儿童的情感需求,在一个家庭环境中,他们能体会到本应属于一个孩子家庭的感觉。他们会有兄弟姐妹,有爷爷、奶奶,还有一大家子的亲戚,家人间的情感交流是福利院集中养育所无法达到的。在寄养家庭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孩子视野更开阔,情感体验更加丰富。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开展家庭寄养始于2001年,那时老院址还在余杭区瓶窑镇,因此寄养家庭集中在瓶窑、良渚一带。目前院内四分之一的孩子寄养在普通家庭中,享受着家庭温暖。如果你的家庭愿意接纳新成员,愿意成为儿童福利院的寄养家庭,可拨打电话0571—85249063进行相关咨询。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傅哲宁 记者 史洁/文 记者 张之冰/摄  编辑:陈东
返回